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我完善/再想一次,你在想什麼?\米 哈

時間:2024-07-11 04:03:03來源:大公报

  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曾說:「思考是最困難的工作,這大概是為何很少人花精力在那上面。」你可能會疑問:難道我不是每天都在思考嗎?但,你是怎樣思考的呢?思考,是否等同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我們是否可能有過多的思考,而思考,又會否令我們成為難以接近的人呢?在《逆思維》(Think Again :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一書,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便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思考」。

  格蘭特畢業於哈佛大學,並在密西根大學獲得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不到三十歲就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更連續七年獲評該學院頂級教授。思考,是格蘭特的事業核心,也是教他勇於面對和突破人生盲點的根本。

  格蘭特提到,每個人都習慣以「最舒服的」方式思考,即不願懷疑或挑戰自我。於是,我們的成見不斷延續,聰明反被聰明誤。書中提到三種「最舒服的」思考模式:傳教士模式,即當你面對很相信的事情時,便會向其他人大大宣揚;檢察官模式,即叫你不斷覺得別人是錯的,就像檢察官一樣挑他人的毛病;政治家模式,即習慣以言語或行動去說服群眾,並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與權威。這三種思考模式相當普遍,又有共同的風險,那就是會令人無法重新思考自己的既有觀點。

  在書中,格蘭特提到一個例子。黑莓智能手機創辦人拉扎里迪斯創造了劃時代的黑莓手機,二○○九年時主導了幾乎一半的智能手機市場。然而,隨着黑莓手機的發展,拉扎里迪斯的思維也進入了傳教士形式,甚至是檢察官思維。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他堅持,大家只需要一部能夠通話和電郵的手機。因此,在僅僅五年之後,其公司的市場份額急降至百分之一。

  這案例提醒我們,不管你的想法曾經是多麼成功、正確、開放,它也有一朝變得過時的時候。世界沒有永遠正確的道理,也沒有永遠不變的答案。因此,格蘭特鼓勵我們,隨時要保有「再想一次」(think again)的態度,就像科學家一樣,時刻保持好奇。

  科學家模式,是我們可以有的第四種思維,讓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的觀點以適應變化。科學家不以答案為起點,而是以問題為起點。他們以事實測試自己的理論,依賴證據而非直覺。

  自信和傲慢,都是阻礙我們進入科學家模式的因素。書中提到一項研究發現,情商低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情商,也「最不願意接受訓練」來提高自己的情商。換言之,處理我們無知盲點的良方,正正是謙遜。謙遜和自信並不排斥,當你凡事「再想一次」,承認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事物時,你便成為了正要接受新知識的自信者。

  然而,我們要如何引導自己凡事「再想一次」呢?格蘭特寫道,即使是最頑固的信念,也能被改變。如果你想讓自己重新思考,我們要暫時放開「對或錯」的觀念,理解答案並無絕對。對,或錯,都不一定是答案。原來,當問題被呈現為「非黑即白」時,人就會不願意「再想一次」。相反,當我們覺得還可以考慮不少的觀點或選擇,這樣能夠鼓勵我們更關注實際的問題,而不是選邊站,並使自己看到信念是如何建成的。

  那麼,如果我們是想引導別人「再想一次」呢?與人辯論或談判時,我們總是像在拔河一般。我們以為,只要有足夠多的理由,便可以打擊對手,把他們拉到我們這邊。但,好的談判者,不是要拉倒對方,而是找到與對方的共同點,並以此為基礎,提出「有力的論點」來支持自己的立場。有力的論點,不用多,甚至一個便足夠。一個有力的論點,足以叫人「再想一次」,足以改變他人的想法。

  在此,我也只有一個論點:如果你不想落後於世界的變化,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人,請嘗試「科學家模式」的思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