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由餐叉、餐匙到筷子\方曉嵐

時間:2024-04-29 04:02:50來源:大公报

  左圖:宗日遺址的刀叉匙,青海省博物館藏。右上圖:中國餐桌上的筷子。右下圖:日本餐桌上的筷子。\作者供圖

  用筷子夾食,是中國人發明的,正確地拿筷子是基於力學的支點,以達到精準的效率,這都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用智慧和經驗發展起來的。 但是,在古代的中國,筷子並不一定是唯一的吃食用具。

  中國使用餐匙和餐叉進食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新石器時代的很多遺址,都有骨做的餐叉和餐匙。七千多年前的磁山文化就出土了獸骨做的餐匙,稱為匕(粵音比),是用來吃煮熟的粒狀糧食。西周時期,青銅漸漸代替了獸骨,而到了戰國時期,飲食器皿和餐匙都改用漆木製造,由於材料靈活性提高,形狀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東漢之後也有用銀或銅作為材料。早期出土的餐叉,稱為畢,一柄獸骨做的三齒叉,出現在黃河流域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的齊家文化遺址,年代久遠,距今已超過四千年。更早出現的全套骨餐具包括刀、叉、匙(見圖)是在青海同德縣的宗日遺址,屬於馬家窰文化,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骨叉在戰國時期的墓葬裏發現較多,但是戰國後的墓葬出土的骨叉很少,可能這時餐叉已經被筷子取代了。

  從出土文物中,刀叉和筷子是在同一時代的餐具,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筷子取代了刀叉和匙,而成為中國人進食的主要工具?在古代,階級分明,分為貴族富人和平民百姓,肉食是貴族的專有,而平民則只能吃藿食(即蔬菜)。貴族吃肉食用的是刀和叉,而吃藿食的平民百姓就用木或竹,做成最沒有成本的食用工具:筷子。

  古代中國人的食物,分為飯食、粥食、菜餚和湯羹等幾類,而「羹食」是一種飲食的傳統,但菜肉沉在湯羹中,取食不易,所以最早的筷子是用於夾取湯羹中的菜來食的。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倡注重禮儀,食不厭精。之前的貴族進食時,席上擺的肉類有些切得仔細的,也有大塊的肉或者帶骨頭的,這個時候用叉可能比較方便。隨着風氣的轉變以及烹調的進步,食物切割得越來越精細,進食時不需要用刀割,同時,筷子的靈活性就把餐叉和匙比下去了,於是貴族也開始用筷子和匙一起來進食,以匙吃飯,以箸夾菜。

  到了漢代,社會出現一段相對長時期的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安定,更多的人開始吃得比較豐富,也就是說,平民百姓也吃上了肉,貴族也會吃些蔬菜,用筷子夾食的確比用叉方便,使用筷子和匙進食,逐步普及成為時尚。在唐代,餐桌上的叉基本上消失,餐匙是在喝粥、吃米飯和喝湯羹時使用,但夾起湯中的菜肉就是用筷子。到了宋代,人們吃米飯用筷子不再用匙,加上吃麵條和米線的流行,筷子成為主要的吃食工具。從此,筷子成為吃中國菜的標誌。

  漢唐時期,筷子文化由僧侶傳到了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此成為當地的主要的夾食工具。日本人吃米飯是用筷子夾起來吃的,同時也有用匙來吃有汁或湯的飯(例如吃日本咖喱飯);朝鮮半島包括韓國人是習慣用匙來吃飯,用的匙的設計是古代的直匙。

  唐代或以前,餐桌上的筷子是橫着擺放的,今天日本的筷子仍然是橫着擺放的。一九八七年在陝西西安市南里王村發掘的唐代墓葬,壁畫中的宴會場面,可清楚看到餐枱上的筷子是橫放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宴會圖,筷子和調羹都是橫着放的,可見直至唐代,筷子橫着擺放可能是當時宴會上的禮儀習俗。後來在悠長的歷史中,不知因為什麼慢慢地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擺放筷子的習慣,在宋代和元代的畫作中,宴會圖中的筷子全部是改變為直擺放,從此吃中國菜的筷子都是直擺放的,為了方便食客,很多都會同時放匙羹。

  二○○三年非典疫情之後,香港飲食界帶起使用公筷之風,內地之後也跟隨,宴會的客位擺放公筷作夾菜之用,兩雙筷子同時使用,這是一個使用筷子的重要改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