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風吹草低見鹿場\鄺凱迎

時間:2023-12-11 04:06:27來源:大公报

  左圖:玉奔鹿。右圖:銅卧鹿。\作者供圖

  歷史上的邊塞包括中原的北部接壤歐亞草原的東部區,這個遼闊的區域,大致涵蓋中國北疆、東北松遼平原、蒙古高原等,這裏主要是以灌木和草木相交織的灌木草原地帶。生活於北方地區自然環境的民族以遊牧、漁獵為主,季節分明的氣候養成節奏鮮明的習性,獲取生存資料要依靠勇敢、剛毅及奔放的性格。鄂爾多斯高原與赤峰地區地處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是牧業文化的根據地。遊牧方式是按季節選擇地點,可分為夏牧場及冬牧場,放養畜群包括已馴化的馬、牛、羊;此外,亦獵捕野兔、鹿及野豬。

  草原文化和黃河文化融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河套文化,亦即是今天的鄂爾多斯地區,遊牧民族在該地住了多個世紀,是北方草原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河套文化既是源又是流,與北方草原文化有共生的關係,又有其獨特的發展,成為一個特別的文化圈,有歐亞遊牧漁獵的習俗,又具華夏農耕的習性。其藝術特色與草原文化風格有一致性,就是以動物為主題,與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近年因氣候改變而降雨量少,沙漠化嚴重,影響放牧及農耕,目前正在投進資源改善情況,不過已是後話。

  也因為有畜牧貿易的來往,歐亞草原各部落的文化及風俗有交流接觸形成獨特文化色彩,早期的藝術紋飾造像可見到的盡是鹿、馬、羊,在靠近西伯利亞的有駝鹿、熊、貓科動物、鷹和狼,亦有一些現實生活中未見而屬想像的獅鷲及怪異形態的動物,黃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也滲透其中及產生互相影響,這種互動,亦豐富了黃河文化的藝術發展。

  草原遊牧民族往往將動物表現到骨雕、銅器、金銀器及玉石上,以裝飾武器、馬具、一些日用及陳設用品和紀念性的地標(如刻有鹿紋的鹿石),較具代表性的演繹主題有:「鹿雕像」── 有以黃金或青銅鑄造,亦有木製身軀外包以金銀,鹿的姿態,有跪卧歇息表現靜的姿態,亦有昂首飛奔疾馳的姿勢,鹿角與鹿身等長,加強其魅力;「互鬥」─包括虎咬羊、鷹虎搏鬥、虎噬鹿等,多以金質飾片形式;這種虎噬鹿造型,曾出現於河北中山國墓葬,相信是兩地相互影響的產品;「怪異動物」─結合幾種動物的軀幹,如鷹首獅身、雙翼獅子、雙翼神獸等;鹿雕像多屬模式化的圓雕及模壓片狀形態綴上大袍的衣飾,是較熱門的主題造型,也是草原動物藝術中的代表性紋樣。

  中山國是北方白狄族建立的諸侯小國,位於河北石家莊市、保定市一帶,是狄族進入中原且建國稱王的一支,春秋時期稱為鮮虞、戰國時稱中山,縱橫捭闔於戰國七雄之間,先亡於楚,最終亡於魏,之後史無專載。

  中山國的面紗在其國王墓群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八年間發現及發掘而揭開,出土近萬件青銅器物、玉器等;專家認為中山國禮制與中原幾近一致,效法周禮,但亦保留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獵遊用具如帳構等,其中的器物陳設品造型有遊牧文化的藝術裝飾,如兇猛神秘的雙翼神獸及塑造弱肉強食生死搏鬥的虎噬鹿屏風座等。

  黃河下游的中原文化兼備北方草原文化流行的動物風格藝術,創作及發展結合中原發達的青銅文化,互融互補、互相吸納及相互啟迪;中原文化不少玉器及青銅器也吸納了草原文化的優點,創作出灑脫於儒家禮法之外的浪漫風格,正如河南安陽的殷墟出土玉器有不少雕上天上飛翔的各種禽鳥、地上奔跑的各種鬥獸,還有怪異禽獸等,造型有神奇的龍、兇猛的虎、可掬的象、憨態的熊、淘氣的猴、溫順的鹿、奔跑的馬、祥瑞的鶴、展翅高飛的鷹、活躍的鸚鵡及馴養的牛、羊等,部分品類不見於當地。陝西寶雞茹家莊出土的帶枝狀大角的玉鹿,是商周時期的作品,可見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碰撞後,其動物風格除了影響青銅器,亦發展於玉器上。

  遊牧生態及騎術使各地交流便捷,草原民族的擴張及貿易,亦激活了黃河流域與歐亞草原的藝術融和及創作,動物風格成為見證;一件春秋年代的四肢上下疊放、蜷曲長角從頭至尾覆蓋整個身體的青銅蹲卧鹿形立雕,竟然與在高加索地區出土、約公元前六百年的作品、現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的銅質鹿形盾徽,以及南西伯利亞出土、公元前六世紀的、亦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的銅製袍服鹿形緣飾上,造型如此一致,若說沒有交流,豈能如此雷同。

  在中原,玉器工藝在商代已達非常成熟階段,殷墟婦好出土的已舉世獨步,能細緻地區分出佩玉、瑞玉、祭玉、用器玉、玩玉不同類別,亦按想像、喜好吸納不同形象的動物形狀;這件帶枝狀大角的奔鹿玉雕,不管是按長江中下游濕地的麋鹿為藍本,還是吸取草原文化而創作,展現出活潑的生命力,錦繡之象。

  同是鹿的塑像,一動一靜的形態、一玉一青銅的不同施工材料,呈現出兩種文化融會後的風格,有如在歐亞大草原上,風吹草低見到的生命形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