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君子玉言/香港尋秋\小杳

時間:2023-11-15 04:02:57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的芒草。\作者供圖

  香港的秋天是一個謎一樣存在,甚至是否「存在」,作為一個港漂也搞不清楚,因為說不出香港的秋天長什麼樣,什麼時候算是香港的秋天。比如我們認知當中的「金秋十月」及常見「秋天標配」──紅楓黃櫨銀杏金菊,在嶺南地區的香港都不鮮明。如果說有,也是曇花一現。從個人感覺上,似乎香港一年四季的時長不均等,秋冬兩季集中在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匆匆來匆匆去,而夏天則「霸場」小半年,潮濕更是常年盤桓。

  初來港時,十月的某一天,到朋友位於屯門的家裏做客,漫步黃金海岸,發現不少南瓜雕刻,一時恍惚:快到萬聖節了嗎?萬聖節在印象裏一向是屬於深秋初冬的。而眼下的我們,還穿着薄裙、打着遮陽傘,赤腳在海灘踩沙,儼然夏天呀。但時間季節都是沒錯的。

  到了十二月,樹還綠着,海還清着,風還潤着,依稀覺得哪裏不一樣了:天重了,雲厚了,雨忽而來忽而去,叮叮車的窗子關上了,穿短袖短裙和長靴毛衣的並行,商場和室外的溫差不再冰火兩重天了。街頭有人迫不及待穿起羽絨服,腳上還是人字拖。一對母女走在前,媽媽穿着羽絨服牛仔褲,小姑娘則光腿短裙。港漂人一時風中凌亂:還沒感覺到香港的秋天,這應該算什麼季節呢?是秋天還是冬天?猶猶豫豫穿上風衣毛衣,到了臘月也不過如此。從北京帶來的羊絨衫、長筒皮靴因為穿的機會太少,回南天時長了黴,索性寄回北京或者直接扔掉了。幾年下來,扔掉兩雙皮靴。在港也買過一件薄羽絨服,但很少穿,穿不住,熱。

  這時節,終於不那麼熱不那麼潮濕了。窗外的夕陽最為明顯:射線射角由偏西轉向偏南,想看落日,從面海的落地窗不容易觀察到了。海面上的霧氣重了,天空由常常藍變成常常灰。

  難道香港的秋天僅此而已?這四面青山難道沒有會變顏色的樹嗎?

  某年小寒節氣,我和佩佩、敏三人相約着找一個既不辛苦又能看紅葉的地方,網上說青衣公園有楓樹。出了地鐵,我們就被青衣迷住了,整個大社區又方便又漂亮──街頭座椅、雕塑、綠化,甚至樓宇顏色,每個細節都用心良苦。地鐵巴士站就在樓下,Shopping Mall、各色餐飲、露天劇場、社區醫院等一應俱全,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到養老院,從籃球場足球場到單車徑輪滑場,衣食住行,不出社區都能滿足。市區有的,基本都有。

  我們一路拍照,小動物造型的彩色椅子、爬滿青藤的長廊……在噴水池邊拍全景:我和敏先站在水池一頭,佩佩拍好,在她開始轉鏡頭時,我倆迅速跑到另一頭,待鏡頭轉過來我倆剛好就位──這樣一張畫面上兩人出現兩次。因為轉鏡頭與站位要磨合,跑了一次又一次,終於成功!累得不行,笑得不行。

  兜兜轉轉,從中午十二點開始整整一個下午,出去長走行山的朋友五十公里都跑完了,我們還在青衣一個社區裏轉。終於找到青衣公園時,已經快傍晚五點了。一方面是拍照耽擱,另一方面我們三人都有點路痴,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在香港看紅葉真的要踏破鐵鞋,還有要火眼金睛。像北京這樣規模浩大的滿街銀杏、漫山紅葉,在嶺南是較少見的。

  終於在青衣公園三個人六隻眼才找到了零星的紅葉,必須拍近景才能唬唬人,好在人工湖畔總有幾棵水杉,黃葉映湖,拍出來有大片效果。其實數數不過五六棵。五個半小時裏,四個多小時在街拍+找路,一個小時拍紅葉。這是我在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青衣,竟然是為了找秋天尋紅葉。

  若認真說香港「秋天標配」,大概屬於芒草吧。芒草勝地有位於大嶼山的香港第三高山大東山(Sunset Peak),登山台階陡峭,近乎四十五度,相當考驗腿力。上得山頂,坡緩草黃,藍天下風吹芒草,如鳳尾翩翩。一路行山滿頭大汗,臉曬通紅。誰相信已經十一月底了。回辦公室繼續伏案,陽光與思考同樣美妙。

  在新界還有一地直接就叫芒草海──從沙田至黃泥頭巴士總站,步行至花心坑村,上山。初始易行,不久路窄坡陡,芒草漸盛。至黃牛山(West Buffalo Hill),蒹葭蒼蒼,花穗飄揚,金波蕩漾。果然芒草如海,一方絕佳勝地。

  極目四方,可見西貢帆影點點,馬鞍山新市鎮高樓林立。於岩石間小徑沿東脊下山,狹窄而陡峭,間雜尖石沙礫,有時需手腳並用,艱難而行至三塊田,終與麥理浩徑銜接。恰好於天黑前趕到西貢白沙灣。歷時五個半鐘,才賞山野芒草,又觀海上明月。完美如此!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