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採風問俗,了解一個地方的底蘊,那麼觀其交通吧。城市的脈搏晝夜不息,鮮活而貼地,全面又深入反映各區實況。暢順則動若脫兔,輕車十里,一路花香;壅塞則令人肝火上升,九竅生煙,只恨胯下不是飛天的鬼馬神仙車。唉,塞車是試金石,足可考驗司機與乘客的修養。咸陽路遠,驛馬奔馳,置身其間的小市民,唯有靈活走位。
月前雙眼都要動小手術,手術後召的士回家,還未到正午哩,明知紅隧不會塞車,可是司機曾指點:「若說過紅隧,休指望有車應你。」
紅隧最早落成,當年由沈殿霞高踞香車率先穿過隧道。隧道縮短港島與九龍距離,多年來收費廉宜,騎士自然趨之若鶩,塞車自是難免。的士司機寸陰是惜,想多落幾支旗,當然不願走紅隧,於是明知道過東隧是繞大彎,也唯有電召時主動說:「從尖沙咀回港島東區,東隧。」毋須久候,的士已在樓下。紅隧回家路短,剛動完手術始終想盡早休息,於是一登車,就給司機選擇,過東隧當無問題,過紅隧則另付二十元小費,結果兩次司機都朝紅隧奔去。
翌晨九時一刻覆診,這時段三條隧道都有車滿之患,召的士毫無把握,唯有坐地鐵。護士千叮萬囑切莫去人多的地方,最怕撞傷眼球。縱有護罩與紗布保護着眼睛,又怎放心呢?電梯上前面乘客把背囊一甩,車廂裏人家手肘無心一碰……平日尋常不為意的小動作,都是四伏的危機。我小心翼翼踏進最後一卡,那兒人較少。步出路面又見追巴士的狂跑,我在哆嗦,只怕遭撞倒。病人苦處,其他人未走到這一步,未經歷這艱難,不會明白。
繁忙時段召車艱難,原來的士司機人手不足,從前他們收入不錯,奈何今非昔比,自然減低了入行意欲。司機付了車租、油錢後,且千萬別吃「牛肉乾」,如此七除八扣,剩下的只可餬口罷了。
近日三條隧道收費拉近,私家車實行「六三三」,的士劃一收二十五,政策能否解塞車之弊?尚待觀察。然而車馬競奔,紛紛忙忙,亂亂匝匝,那是任何大城市必然且宿命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