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破邊洲的六角柱石。\作者供圖
香港是一座城,又不止是一座城。她是獅子山下,也是維多利亞港;是中環尖沙咀ifc、icc摩天大樓,也是上環的荷李活道摩羅街,灣仔的星街月街;是港島九龍的時尚繁華,也是西貢梅窩大澳的自然古樸;是梅艷芳、李嘉誠的傳奇,也是眾生營營役役的煙火市井。
她是一個意涵豐富、色彩迷離的文化符號,也是一片海、一群山、一攤岩石、一叢古榕、一樹繁花的漫長故事。
由於自遠古時代以來千萬年地殼運動的千錘百煉,海水浸蝕,風化塑形,特別是岩漿噴發遇海水淬煉,海與火交融,造成了香港豐富多彩的地質形態,各種岩石鬼斧神工,清俊奇妙。
香港總面積約一千一百平方公里,擁有長約三百六十公里的海岸線,海岸線長度位居全國第十一位,但佔比卻高達百分之三十。
漫長的海岸線,布滿形形色色的石頭,積澱着香港的年輪。
西貢破邊洲、萬宜水庫那裏,有積木一樣的六角柱石山。約一億四千年前,香港曾經歷過極度猛烈的火山爆發,炙熱的熔岩在大地奔流,遭遇海水瞬間冷卻,形成淺色六角岩柱。它們根根林立在海邊。成為世界罕見的「萬柱海岸」,六角岩柱分布面積超過一百平方公里,為世界之最。
六角石柱組成一座山佇立於海邊,大自然無意而為,卻充滿了意趣。如一本本龐然的書庫,一冊一冊,藏着大千世界探究不盡的神奇故事。像一片石狀竹林,根根向上。也像一部大大的豎琴,根根石弦錚錚有聲,還有的扭曲如風中蘆葦,嫋娜着身姿。於是,石頭有了韻律、有了節奏,有了立地沖天的升騰感。
在東平洲的海灘,岩石橫了過來,層層疊疊,像大塊大塊的提拉米蘇,巨大的石頭「千層糕」,經過海水、陽光、風雨的點化,色彩豐富、形態各異。
這裏的頁岩,有的堪比高樓的石柱在海蝕平台上相互廝守,活像一對守護東平洲的更樓,故被稱「更樓石」。有的自山腰延伸入水,岩石邊緣呈三角狀,猶如神龍蜿蜒下海,因而得名「龍落水」……一爿爿、一組組,深色的如巧克力、淺色的像奶油,看起來薄薄脆脆,誰知每層岩石均代表了一個時期的沉積物,專家根據東平洲的沉積環境計算,每一千年的沉積物能形成約一厘米厚的岩石,換言之,一米厚的岩層需要約十萬年才能形成。
只有歲月的牙齒,才能一點一點啃得起它吧。
在香港的東北部,自烏蛟騰步行,翻山越嶺,亂林撲面,山重水復、精疲力盡之後,一泓碧海閃爍,紅石如寶玉晶瑩─這是紅石門,一片藏在千山萬水間的紅色石灘。因石頭中鐵質含量高,成就了翠海紅玉。恰恰因為山高水遠,彷彿世外桃源。波光粼粼,驚鴻一瞥,所有疲累一掃而空。
也在西貢半島北方,有一個叫做荔枝莊的小村。碼頭海邊有一片黑色岩石灘,面積達五公頃、長僅一千二百米。早在一九八五年就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這是一片火山岩地質遺跡,黑色的岩石與湛藍的大海相映襯,靜止的動感,狂野的純淨,火山灰,沉積岩,色彩妖艷,質感神秘,令人震撼。
這些沉積岩比馬屎洲的「年輕」,比東平洲的還要「年老」,也形成於約一億五千年前。
走在石灘上,如漫步一幅油畫,褶皺、層理、斷裂,大團的黑色,小塊的粉色、綠色、褐色等,有的成條線如蛟龍入水,也有的成片組氣勢宏偉,組成一個巨大的海邊「抽象畫廊」。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岩石探入海中,被稱為「龍船石」。看起來有點險,實際上穩得很。
至於馬屎洲,名如其實。也是經過風蝕海浸,堅硬的岩石粒粒如馬糞。又是一番石景。
我離開香港之前,朋友問我,有什麼未了心願。我想想:一個是游一場海泳,一個是看看「鬼手岩」。
雖然留下遺憾,但有關鬼手岩的傳奇,在心中已預習多次─它是一塊佇立了四億多年的風化奇石,岩石猶如一隻緊握的拳頭,骨節清晰可辨,故名「鬼手岩」。關於這條徒步路線,在香港本地老驢中流傳着這樣的說法:那是個偏遠的地方。是香港戶外「極地」,沒有之一。輕易不涉足。路線全長三十四公里。山路原始,崎嶇難行。大大小小的山頭累計爬升高度超過一千米。艱難地帶平均每小時只能前行兩公里,走完全程需要兩天一夜。無退路、無下撤、無補給……
就連見多識廣的香港海岸公園管理局,都給出了這樣的警示「前路極為艱辛難行,山徑陡峭……裝備、糧水或體力不足者,切勿試圖前行……」
但這一塊奇石,至今無法阻止一個人的心心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