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二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第五樂章《夏康舞曲》,我身邊會小提琴的朋友都將此曲奉為里程碑:秉承巴赫一貫嚴謹架構,不僅技術難度大,對演奏者的音樂理解力、表現力要求亦高,甚至長達十多分鐘的表演,數十個橋段依序呈現,就連背下譜子都是個挑戰。
在寫下《夏康舞曲》這首音樂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巔峰之作時,巴赫剛剛旅行回來,推開家門,才得知第一任妻子去世已久,此時他已有三個孩子離世。悲痛欲絕的他還不知道,在有生之年還會有七個孩子離開他。
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是在一七一七年至一七二三年之間完成的,有人說,悲痛、神秘感是這六首奏鳴曲的主要內涵。第一任妻子於一七二○年離世,雖然有人抱怨巴赫在前妻去世後十八個月就舉行婚禮,但細品《夏康舞曲》,就能清晰感受到他的悲痛情愫支配着每一段旋律。
樂曲在緩慢節奏中逐步開展,莊嚴而沉重,淒厲而決絕,既有向外投射的張力,也蓄有回首低吟的量能,彷彿一名丈夫和父親的哽咽,深情與想望、謙遜而高貴、克制卻悲痛。在許多刻板印象仍然將巴洛克風格認定為方正而嚴肅時,《夏康舞曲》的情感與精神所達到的境界,遠遠超過筆者淺薄的文字所能描繪的程度。
我一直喜歡古典結他,羅梅羅家族的作品常年霸佔我的歌單前十位,《Angel Romero Plays Bach》這張專輯戳中了我又愛古典結他又愛巴赫的心。他演繹的《夏康舞曲》,對比小提琴的演奏,私以為更為清澈,少了拉奏弦樂的柔情蜜意,多了彈撥弦樂的質樸和力量,風情不同,也難怪每位古典結他大師都有一首自己的《夏康舞曲》。
幾年前的美劇《美國眾神》第二季有一集的開頭,講的是一位音樂家對兒子嚴加管教,在節拍器下輔導兒子彈奏巴赫,但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兒子反而喜歡電腦。成年後的他利用代碼作出一首巴赫風格的新樂曲,驕傲地向父親展示,父親聽完後高度讚賞,但當知道這是由代碼構成的沒有感情的音樂時,他的臉上流露出不可察覺的失望和恐懼。
人類的情感,何以被數據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