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在電影推薦欄目就偶然遇見過香港電影《南海十三郎》,可惜看了簡介之後就放下了。去年底,二○二二年金雞節香港影展,重映許多經典港片,卻沒有《南海十三郎》,我因此和這部影片再次擦肩而過。
曾經無數次聽聞,北有《霸王別姬》,南有《南海十三郎》。既然影評網站如此高分,早已做好了被觸動的準備。看畢,實在心緒難平。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個好電影就是有這樣的縱深,從家、到國、到事業、到朋友、到師徒、到知己、到愛情,最後留下一聲長嘆。
《南海十三郎》是以粵劇著名編劇江譽鏐(藝名南海十三郎)跌宕起伏的一生作為主線的,從廣東南海的闊少爺,到香港著名的粵劇編劇,心高氣傲以至於被業界冷落,又逢愛情失意,跳火車撞傷腦部,從此瘋癲潦倒過完了下半生。他的人生經歷,就像說書人總結的那樣:「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天才,因為真正的天才只有兩個結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滌生那樣。二是瘋了,悲劇收場。因為天才是永遠不會和世俗妥協的。」
《南海十三郎》和《霸王別姬》一樣,講的是一個痴心人的故事。對愛情痴,對事業痴,對家庭痴,對國家痴。但是這樣的痴,卻是一顆赤子之心,有情有義,出淤泥而不染,這樣的人反倒是瘋癲潦倒,悲劇結尾,怎能不讓觀眾動容。他對愛情痴,對同學的表妹一見傾心,女方見他愣愣的,笑他傻,但他說,自己不是傻,是痴。
的確是痴,影片中,兩次幻覺都來自他對戀人的痴心,先是第一次在舞池見面,幻想着自己和對方天作之合。後來落魄潦倒,被對方的丈夫的汽車撞倒,再次遇見對方,仍然幻想着她能重回自己身邊。和父親有十二個姨太太不同,他一生只愛這一個人,真是痴心人。他對事業痴,抗日戰爭的時候,見到自己忠肝義膽的劇本沒人欣賞,反倒是別人用美色勞軍,他氣得咬人,直罵對方漢奸。戰爭結束之後,電影導演改變了他貞潔烈女的人物設定,他立馬和導演翻臉,哪怕就此無人敢用。他對家庭痴,雖然離家許久,但是在佛寺聽到父親被迫害去世,第一時間離開了佛寺,從此開始四處流浪。他對國家痴,特別是影片一開始,他瘋瘋癲癲地坐在房樑之上,對趕來的警察說,我的一雙鞋被人偷了,偷我鞋的有兩個傢伙,不過你們不敢抓他們的。他接着說:「偷我左腳的是英國人,偷我右腳的是日本人,中國人的鞋讓他們都偷光了,無路可走,哪兒也去不了。」想起這部電影於一九九七年五月上映,結合香港回歸之前的局面,怎麼能不讓人動容。
影片的結尾,說書人說自己和南海十三郎沒什麼關係,不過是「一個潦倒的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我已經大概猜到他就是十三郎曾經收留過的流浪小孩,果不其然。當片尾字幕「獻給全港編劇共勉」幾個字出現的時候,非常感動。
不論是南海十三郎,還是唐滌生,以至於本片編劇杜國威,都為世人帶來了無數的好劇本。
值得一提的是該電影導演高志森,他當編劇的《縱橫四海》一直是張國榮、周潤發、鍾楚紅的經典作品。而作為導演的他,拍攝的《92家有喜事》,三十年過去依舊是賀歲喜劇的佳作,還有他和許冠文合作的《雞同鴨講》,也是我心中許氏喜劇的經典作品。感謝香港的編劇導演們,給電影和戲劇帶來了這麼多經典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