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主體是漢族,但漢族這個名稱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雖然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若認真溯源卻並不容易回答。
工具書上說,漢族總人口約十四億,佔世界人口約百分之十八,以人數而言,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單一族群。它不止在中國,中國周邊國家也有漢族人。漢族人是這樣龐大,它的源頭在哪裏呢?
中華歷史上,漢人不等於漢族人。漢是個朝代名,它建立在中華文明較晚近的時候,它並不當然代表一個民族暨漢族。據史前考古資料證明,中國先民遠古就生活在黃河及華北等廣大地區。那時候先民自認是華夏族,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三皇五帝;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和「夏」作為民族名稱正式見於史籍。但華夏並非單一民族,故史籍上有「諸華」「諸夏」之詞。夏之得名,顯然跟夏朝有關。古籍釋「夏」為「大國」,而「華」為「冕服采章曰華」,這是中國先民自稱的美名。那時黃河流域的中原夏商周三代自稱華夏文明。
周代以後,華夏跟周邊遊牧蠻族或少數民族衝突,稱他們為「夷」。夷有多源,故稱為四夷。當時的矛盾是「夷夏」之間的矛盾或後稱的「以夷亂華」的矛盾。夏亡周興,到戰國時古人多不自稱夏人了,但「華人」這個稱呼卻保留了下來,一直到今天仍然全世界通行,代表着跟中國有血緣和文化認同的民族關係。
秦朝統一中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古中國人被稱為「秦人」,包括漢代及以後一段時間內;但在漢朝,人們卻沒自稱漢人。細想起來,這不奇怪,就像今天在中國,中國人之間沒必要稱自己「中國人」。古時中國人跟外國打交道少,唯有跟外國或外族人交往需區分時才用族稱。漢朝時,把外族人統稱「胡」;包括夷狄蠻戎、匈奴等等。
「漢」成了族稱據考始於漢亡後的南北朝。歷史學家陳垣考證「漢人」最早是魏末或南北朝時外族統治者對漢人的蔑稱和謾罵。那時候胡人當權統治漢人說他們是「漢輩」「漢兒」「賊漢」甚至「狗漢」。北朝後民族融合混亂,諸胡與漢人交匯,混入漢族。到唐朝漢人大一統天下,漢人中已經融入了很多外族。如著名詩人元稹是拓跋人,白居易祖上是龜茲人,他們皆以漢胄自居,自己已不知其外族裔根底。當時的武人中外夷和胡人入漢做大官的人更多。他們的後代理所當然都自認為漢人。
宋代仍然是漢人天下,到了宋末,遼金元皆外族,他們又着意分別「漢人」和本族的區別。特別是元代,把人分為四等,乃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南人大部分是漢人包括南方少數民族,有趣的是元代的「漢人」裏包括北中國的漢人和契丹、女真等早期已經漢化的少數民族。可見那時候已經漢夷不分。
明朝回復到了漢人統治。朱元璋起義時利用民族情緒提出驅逐胡虜的口號。至清朝,滿族入關成了統治階級。但滿族人口少,進入中國後融入大中華,辛亥革命後它沒入散居漢地很多人口改名換姓逐步漢化。
這樣看來,漢族其實也是個「大雜燴」;從先秦開始,就不斷有各少數民族甚至外國人加入,它過去是個民族和政治─宗教的結合體,到了近代才正式稱族。在中華歷史上,它是一個朝代和國體延續的象徵,史上不稱漢族而曰「漢人」──這二者之間還是有着細微但明顯的差別。所以嚴格地講,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大混合、大融會的過程;從人類學和人種學的角度而言,用「華人」的稱呼比用「漢人」更準確,而用「漢人」比用「漢族」更科學。所以,全世界的華人不一定都是漢族,但他們卻一定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華人」是一個更廣泛更有號召力的名稱。
從「秦人」到「漢人」是一個大轉折。上古西方人稱中國為「秦」,據考China之名緣此而得。秦朝很短,漢朝後來居上,隨着漢文化的普及,華語主要是漢語,中醫稱「漢醫」,經學和中國學問在西方被稱「漢學」Sinology。但這Sino,China的西方對譯還是「秦─漢」的語義。前面說過,漢文化不能代表整個中國,而且漢人也是中華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所以,現當代西方的「漢學」漸漸改變名稱為「中國學」,這不止是一個名稱的改動,其實也是從文化意義上更準確的一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