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巴洛克饗宴\李 夢

時間:2022-08-04 04:24:29來源:大公报

  圖:艾爾.葛雷柯畫作《吹着餘燼的男孩》。

  最近頻頻想念疫情前意大利的夏日和深秋,正巧見到香港藝術館與意大利卡波迪蒙特博物館聯合籌備的《走進巴洛克》展覽,也可聊作慰藉。

  今次展出的四十件藝術珍品從意大利遠道而來,均是首次在港展出。提香、艾爾.葛雷柯等大師名畫必定搶眼,更難得見到十七世紀巴洛克女畫家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2)的傳世佳作。女畫家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執著探索藝術、追求理想的故事,至今仍常談常新。

  「巴洛克」這詞,如今甚是流行。從餐廳到服飾,從戲院到書店,但凡復古些的藝術設計風格,似乎都能以此來形容。究竟「巴洛克」是怎樣的一種風格?最早,這個詞在意大利語中出現,形容某種誇張而刺激的表達,後來走出亞平寧半島,在整個歐洲流行開來,對法國和西班牙等國的藝文發展均產生深遠影響。具體在繪畫語境中談論,這種藝術風格的突出特點便是華麗與張揚。

  與此前注重理性與邏輯的文藝復興不同,巴洛克極盡繁複之能事,追求誇張、華麗與動感,對後來浪漫主義的興起與發展亦不乏推動。而在我看來,如果僅僅用繁華甚至浮誇來形容巴洛克藝術,恐怕有失偏頗,在彼時藝文蓬勃的時代背景下,巴洛克藝術家各展所長,靈感與創意匯集,終成繁盛,誠如今次在展場內呈現的作品,儘管數量不多,卻各有特色,絕不雷同。

  威尼斯畫派代表畫家提香的肖像畫,以及焦爾達諾與卡瓦利諾的宗教題材作品,用筆精湛,值得近觀細味,另一幅讓我一見難忘的畫作,取材更日常些,是艾爾.葛雷柯《吹着餘燼的男孩》。這幅傳世名作並無宏大主題和繁雜構圖,畫中只有一位小男孩手持蠟燭點火,表情專注,甚是可愛。燭火明滅間,畫家將巴洛克風格推崇的動感及光暗對照(前景的光亮與背景的深暗)表達得淋漓盡致,而畫家以普通民眾而非王室貴族入畫的探索,為後世眾多藝術家承繼,儼然藝術走向民眾、走入日常的重要節點。

  我常想,為何藝術史上眾多藝術流派和知名藝術家都與意大利有關呢?除了經濟發展和地緣等諸多有利條件外,意大利人天生浪漫且好奇的天性,或也是他們在藝術世界成就頗豐的關鍵。去不到那不勒斯的日子,不如去藝術館看畫,一解相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