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丹青妙筆繪「仁心」\汪平川

時間:2022-07-22 04:24:16來源:大公报

  每當閒時,總喜歡翻一翻豐子愷的詩意畫作,品一品書中濃郁的儒學氣息,就這樣慢慢地成了一種習慣。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小時候,只知道那就是一張張簡單的「家常畫」,還不如《龍珠》之精彩;長大後,才懂得那還是一首首深情的詩,含蓄着溫熱的「人間情話」。寥寥幾筆,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的心弦,每一次品讀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

  豐子愷自幼深受父輩的薰陶,接受了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熟讀各種儒家經典,特別是師從馬一浮先生後,逐步建立起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他畢生追求的藝術創作可以看出,豐子愷的「護生」即「護心」,在其身上我們感受到「仁者愛人」的人生情態,以及其用藝術之筆將儒學之「仁」融入生活的入世態度。

  出於對綱常倫理的信守,豐子愷在漫畫《親與子》中展示了日本風俗飲食──「親子丼」,畫旁引用了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詩句「今日爾吃他,將來他吃爾。循環做主人,同是親與子」,可以讀出作者對將雞肉和雞卵同置於米飯之上共食習慣的厭惡。在《某父子》中,我們看到了父子關係被異化為主僕關係的悲劇,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現象,在當今社會仍屢見不鮮。除了「仁能克暴」的信念和「教惟以愛」的精神,我們能感受到其創作往往超越了戒殺、護生的表意,把「仁民愛物」的精神融會於畫作之中。漫畫《綠滿窗前草不除》引用了北宋理學家程明道窗前台階覆滿小草而不除的歷史典故,生動展現了「世間萬物同生天地」的和諧場景和「欲觀萬物自得意」的怡然心態。《歸市》《群魚》《猿的歸寧》等作品,亦勾勒了一幅幅人畜和樂的場景,營造了人與動物間相親相愛的和諧關係。

  作為血緣親情的最原始情感,「親親」之愛(即「孝悌」)乃「為仁之本」,被視為「仁愛」的起始。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每個人,皆因生命的關愛而誕生,因父母的關愛而成長,因兄弟姐妹的關愛而強大。「孝悌」不僅是滿足物質層面的贍養,更重要的是常懷敬愛父母、尊愛兄長之心的精神寄託,唯有做到「入則孝,出則悌」,才能實現「民興於仁」和「民不偷」。

  在漫畫《誘殺》和《殘酷的風雅》中,豐子愷將水邊垂釣的行為形容為「是以物命,而為兒戲」與「穿顎鑽唇皮,用刑何殘酷」,驚嘆「於心何忍」,為了克服自身慾望,感慨「風雅若如此,我願為庸俗」。《人道主義者》《餵雞聯想》《人之初,性本善》等作品亦從不同角度勸誡世人務必克服私欲、尊禮守樂。而《無人之處》則揭露了有些人在公眾面前戴着善良的面具,在無人之處就會卸下偽裝、暴露醜惡本性。《街頭》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刻畫了一個外表衣着光鮮亮麗,行為舉止卻有違公德的人物形象,意在諷刺當今社會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虛偽之人。從《散拋殘食飼神鴉》《惠而不費》《餘糧及雞犬》《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等作品,我們讀懂了「仁愛」不分大小、只有為與不為的道理。

  生活於戰亂年代的豐子愷,極其渴望安逸,他在漫畫《犬哺貓子》引述了宋朝張孟仁的妻子鄭氏與弟媳徐氏共室而居、妯娌關係親密無間,連家中的小動物也倍受感染,家犬得知乳貓被偷,便主動承擔起哺乳兩隻小貓的義務。《犬豕同乳圖》展現了太原郭世儁家門和睦、七代同堂,家中牲畜在此良好家風的薰陶下,犬豕可同乳、烏鵲可同巢,營造一幅休戚共處的和諧場景。同時,他更極度厭惡戰爭、嚮往和平,行筆之間無不袒露着對戰爭慘狀的悲鳴以及那源於內心深處對和平的吶喊,如《有情明月》以明月因死傷而落淚凸顯戰爭的殘酷,還有《父死戰場子在腹》《轟炸》等作品反映戰爭使百姓流離失所、家園千瘡百孔,尤其是《願作安琪兒,空中收炸彈》,畫中那種對世界和平的渴望溢於言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