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柳絮紛飛/鹽田仔滄桑\小冰

時間:2021-11-24 04:26:21來源:大公报

  圖:「鹽田仔」保留着曬鹽的工藝。/圖片來源:鹽田梓藝術節

  香港的島嶼真多,疫情下困在境內,遊了這座遊那座,這天來到鹽田仔,香港天主教發祥地之一。

  鹽田仔的早期居民都信奉天主教,鹽田村亦被稱為教友村,不少村民後來成了神職人員,例如曾經是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的陳志明神父。

  小島以教堂「聖若瑟小堂」為標識,一八九○年興建,意大利羅馬式。早在一八六四年,就有西方傳教士進駐島上,「在天父的助佑下,我漸漸適應,做成中國人」、「願意在天堂仍是中國人」,這是神父聖福若瑟的話,尊重中國人,認為「愛是唯一令人明白的語言」,他因服侍傷寒病人受感染死亡,時年五十六歲。

  與一波姊妹遊小島進小堂,在裏面我們安坐,靜思,冥想當年傳教士的成聖之旅。小堂建在一座小山上,堂內前台上方有一幅對聯非常接地氣,「鹽光光照主愛滿桑梓」「田頌頌恩聖寵教友村」,橫幅「大主保聖若瑟為我等祈」。環境幽靜,植被葱蘢,當海風吹起,吊鐘上的簧片發出古老的聲音,小堂更顯愛意和溫馨。「聖若瑟小堂」是二級歷史建築,二○○六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物古蹟保護優異獎。

  村口有一棵老樟樹,老得樹心都空了。當地有個習俗,生了女兒就要種一棵樟樹,到她出嫁時伐樹做嫁妝。這棵百年樟樹,為何還留着?是女兒沒有出嫁?還是做了修女?

  鹽田仔缺淡水,一九六○年之前,全村只有一口活泉井。六十年代大旱,在隔着窄窄海峽的滘西州,村民修建了小水塘,引水入村入戶。九十年代,水務署開始為島民供應食水,活水井成了備用。

  玉帶橋連接鹽田仔和滘西州,當年為了利用滘西州的資源,村民修建了這座橋,後來又打通山路,重修碼頭、玉帶橋、聖若瑟小堂和村公所。現在每逢周末,島上遊人不絕。在橋的一頭,發現一種叫「露兜樹」的植物,其果實的形狀酷似菠蘿,很稀奇。

  如今島上定期舉辦藝術節,以宗教藝術、文化古蹟、綠色環保為主題。今年的展出剛剛結束,在殘垣斷壁之間,還見一些留給遊客參觀的展品。

  「鹽田仔」顧名思義,是產鹽的地方。海鹽的傳統製作法是這樣的,當海潮來臨,海水沖進梯田,當海水退去,海鹽沉澱下來,再經太陽暴曬水分蒸發,白花花的海鹽留了下來。現在的鹽田租給有興趣的市民使用,租用者可享受免費往返西貢至鹽田仔的街渡。

  鹽業,曾經是歷史上重要的經濟產業和主要稅收來源,鹽田仔興旺過。工業革命到來後,鹽業不再重要,村民離去,留下鹽業經濟的印記。如今,這裏是旅遊觀光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