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視劇《王冠》第一季中曾詳細講述一九五二年倫敦煙霧事件。\劇照
眼下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正在蘇格蘭召開,英國作為會議主辦國,此時回顧霧都倫敦的變遷,似乎別具意義。
當十八世紀英國詩人塞繆爾說「如果厭倦了倫敦,就厭倦了人生,因為倫敦有生活能賦予人的一切」時,他一定沒有料到,在百多年後,倫敦竟出現末世般的景象。那是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一個寒冷的冬天,倫敦人像往常一樣,都擠在自家的爐火旁取暖,可誰也沒有想到,一場可怕的災難正悄然而至。人們很快發現,用於取暖的煤炭燃燒後釋放的煙霧,在天空中非但沒有消散,反而越聚越多,越來越濃,人們的呼吸開始變得困難,眼痛、鼻痛且咳嗽不止,就算是關閉了門窗也無濟於事。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煙霧有增無減,有如鍋蓋一般牢牢地扣在倫敦上空。城市的生活陷入混亂,許多活動被迫停止,比如觀眾根本看不到舞台,劇院的節目不得不停演。煙霧令能見度過低,也導致交通事故不斷,甚至救護車與消防車也難以出動。更嚴重的是,煙霧引發的呼吸道疾病、心臟病等人數激增,醫院擠滿了患者。
這樣的情況足足持續了五天,直至倫敦出現大風變天,煙霧才逐漸散去。但據統計,這場煙霧已造成四千餘人喪生,在之後數周時間裏又有八千餘人死亡,也就是說死亡總數高達一萬兩千人,數字極其驚人。二○一六年,網飛(Netflix)製作的電視劇《王冠》(The Crown)第一季中,便詳細講述了此次煙霧事件,劇中出現大量霧鎖倫敦的畫面,尤其是面對醫院人滿為患,醫生那一句「口罩只是做做樣子,給人心理安慰而已」,道出了煙霧事件的慘烈。後來一些親歷者回憶稱,好似世界末日來臨。
造成此次倫敦煙霧有許多偶然因素,比如冬季冷鋒突然過境導致空氣凝滯,加上天要下雨及無風等,但也有必然因素,那就是包括倫敦市民取暖,火力發電廠以及開始全面使用內燃引擎的巴士等,均大量燃燒煤炭,產生的排放物混雜形成一層含二氧化碳、硫化物等有毒煙霧,就如同十九世紀英國藝術家約翰.薩坦在文章中形容的「豌豆湯」(pea soup),「濃霧又黃又綠又黑,活像食堂裏的大鍋豌豆湯」。
薩坦眼中的濃霧,是當時倫敦的常態。實際上,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以後,隨着煤炭燃料在工業、民用等領域的廣泛使用,燃煤後的煙塵與霧氣混合,形成了遮天蔽日的煙霧,倫敦的「霧都」稱號也變得實至名歸。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的一百年間,倫敦就發生過大約十次類似的大規模煙霧事件,霧都倫敦也成為英國文學作品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最經典的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小說《荒涼山莊》(Bleak House)中的描寫,當女主角艾瑟初抵倫敦時,她問迎接她的男士說,「是否某處着了大火?因為街上瀰漫着棕色的濃煙,眼前幾乎看不到任何東西。」那位年輕的紳士回答道,「沒有,這是倫敦的特色。是霧,小姐。」想像一下,五十萬噸煤煙融進城市上空的蒸汽,一半蒸汽源自破損的下水道,生成這種「倫敦特色」,飄浮在距離地面約兩百至兩百四十英尺的高處,那該是何等的一種景象。
對於倫敦煙霧的可怖,英國歷史學者彼得.阿克羅伊德在《倫敦傳》中寫道:致命的煙霧,連鋼鐵都被腐化,損毀所有會動之物,煙霧掠過,在所有東西上留下一道煤煙漬。除了房屋裸露的磚牆被煤熏黑之外,什麼也看不見。全城白天都點煤氣燈作室內照明,街燈好似一簇簇搖曳的火苗。倫敦大霧的刺鼻氣味,象徵着污染和傳染病恐慌。如今倫敦可見到許多建築採用紅磚和閃亮的赤陶土,就是當時為了使房屋在煙霧中更加顯眼。
為何倫敦人一個多世紀以來都甘心忍受煙霧帶來的煩惱?英國環境歷史學家史蒂芬.莫斯利認為,這是他們將空氣污染視作英國工業活力的切實證據,也是獲取工作和舒適生活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要改變倫敦的煙霧污染,就要先改變人們的這種心態。當一九五二年的大霧散去,反思也終於到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也隨之出台,電力、石油和天然氣大範圍取代煤炭,當局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經過半個世紀努力,薩坦筆下的「豌豆湯」在倫敦已然少見。
但這並不代表倫敦空氣從此清新宜人。二○一三年,一名九歲女童因哮喘發作離世,法庭裁定空氣污染是造成她死亡的原因之一,並建議英國將顆粒污染物的限制減半,以符合世衞組織指引。二○一七年,倫敦再遇濃霧襲擊,倫敦市長發出空氣污染最嚴重的「黑色」警報。用倫敦國王學院專家的話說,儘管減排措施不少,但倫敦空氣污染情況仍較預期嚴重。
就像彼得在《倫敦傳》中所說,污染絕不曾消失,只是更換了面目。倫敦大部分地區如今雖是「無煙霧區」,但空氣裏卻瀰漫着碳氫化合物,加之諸如氣霧劑等有毒次生污染物,也形成所謂的光化作用煙霧。倫敦空氣含濃度極高的鉛,地平面有臭氧問題,氣溫顛倒效應意味着諸如車輛和發電廠的排放氣體無法釋放出高層大氣,這些有害氣體就在馬路上逗留。一個多世紀前的煙霧,依然在倫敦繚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