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油麻地公共圖書館外掛有「書玉」招牌。\作者攝
都說九龍油麻地公共圖書館搬遷了,可是我沒去過。青年創作坊微型小說第六課安排在周末下午,我是大路盲,提早來到觀察,才發現說是搬遷,實乃新建,距離原舊址不遠;以前是附建在具有六十年歷史的停車場地面和閣樓,而今新址依然在上海街(二百五十一號地下A座一至三樓)。
油麻地這家新建的公共圖書館,斜對面就是歷史悠久的眾坊街休憩公園。下午時分,有不少長者在公園裏的天后廟外、涼亭裏、樹蔭下乘涼或下棋。想起了幾十年前廟街的全盛時期,那時江湖賣膏藥的、賣唱演藝的、占卦算命的都在此謀口飯吃,吸引很多小市民,夜市熱鬧。如今,一座不大不小的公共圖書館坐落同一條街的對面,平添幾分嚴肅性。
站在眾坊街和上海街交接的休憩公園,像辨認一位新朋友那樣將油麻地這家新的圖書館打量很久,令我感到很驚奇的是,一是樓宇規模比較「迷你」,樓高只有三層,據悉舊的更小,當時只有一千五百八十平方米,如今擴建至二千三百平方米。第二個驚奇是附近本來有個玉器市場,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以為拆除了,仔細觀察,赫然發現這個圖書館的底部居然將那玉器市場全場「納入」,就在人行道上,可以看到兩處大紅色的唐式大圓柱門面,門口還有專人看守,進入得掃「安心出行」二維碼、量體溫及手擦搓手液。以前去附近的賽馬會診所,經常路過玉器市場,老伴喜歡這玩意兒,我們不時也進入看看。這時我好奇地在門口望入,發現其布局似乎和從前沒啥大變化,好像只是加了個上蓋似的。
我想到九龍的玉器小買賣,歷經滄桑。上世紀七十年代玉販們還在廟街一帶擺地攤,但地攤和攤檔被認為阻礙交通,玉販們屢遭「走鬼」之苦。後來集中安頓,有序管理,蔚然成市。如今更納入與圖書並列,歷程堪稱步步高。是的,當你抬頭向三樓上空望去,就可以看到一塊四方招牌,高掛在上。圖案以一本攤開的米黃色書本和一隻翠綠色玉手鐲為背景,寫上風流瀟灑的「書玉」兩字的大草書,教我們想起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那兩句話,我覺得挺有意思。
玉器和圖書兩者都是高雅的東西,將它們容納於同一屋簷下,誰說不是一種天作之合,書玉良緣,香港各區都設有圖書館,大小不一,特點有別,常見的是和街市合一。有的統稱市政大廈,有的叫街市,公共圖書館往往也建在其內,不同門面進入,這樣的多元化設計體現了香港很特殊的風景。
進入油麻地圖書館,感覺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有成人圖書館、兒童圖書館,設計現代新穎,舒適大方。尤其增加了不少電腦資訊設備及多媒體資料圖書館等設施,為油麻地區市民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及舒適的閱讀環境。最妙的是推廣活動室,規模比較小,大約可以容納二三十人,因為疫情,這一天我們兩位講者講課(小小說),學員控制在十六位以下,彼此隔得很開,連我們講者也要全場戴口罩,前面隔了一層玻璃。雖然課室不大,一切設備都完善,可以供小型的創作坊、講座會,發布會或其他文化文學活動租用。
傍晚,我走出油麻地公共圖書館,夢想有天疫情結束,海外朋友來港度假,我自己願意做個小導遊,帶他們遊覽玉器市場,買幾件碎玉小手鏈,再參觀咫尺之遠的圖書館,借幾本書回家讀讀,來一次「書玉之旅」,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