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以沏泡為主的飲茶方式沿襲自明代。\資料圖片
茶、酒是兩種飲料,但同時又形成了兩種文化,並分別影響了中國人數千年之久。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乃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能不對它們的起源、飲用歷史及文化蘊涵進行研究。
中國人的飲茶最早卻是從藥用開始的。據說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於是,原始時代的人們便有意識地用茶來治病了。此雖係傳說,但茶的消膩、解暑、除煩、提神功效很早即已為中國人所認知,卻是事實。而我們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有關飲茶的記載,應是西漢王褒的《僮約》。《僮約》是王褒與家僮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五九年)所立的契約,文中規定了家僮應做的各種事情,其中就有「烹茶盡具」及「武都買茶」兩項。王褒是蜀郡資中人。這說明其時的蜀地不但飲茶成風,並有了專門的茶具,而且茶葉也已經成為商品,還出現了像武都(郡治在今甘肅西和縣西南。一說是四川綿竹縣北的一座山名)這樣的茶葉市場。可見,茶葉最早是由西南地區傳入中原的。正如顧炎武《日知錄.茶》所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
到了三國魏晉時期,飲茶之俗已遍及東南地區。據《三國志.吳書.韋曜傳》記,吳主孫皓宴客,因韋曜不善飲,孫皓「或密賜茶荈以當酒」。寇宗奭《本草衍義》(卷十四)還記,「晉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而南北朝時期,隨着佛教的興盛,「令人少睡」(《神農本草》)的茶更受到了僧人的喜愛,茶飲之俗開始在寺廟中流行開來。又因為茶亦可助談興,所以人們也紛紛以茶代酒,官宦之家也轉而以茶果待客。
喝茶變成中國人普遍的生活習慣則始自唐代。文人們則不但愛茶,還留下了一大批與茶相關的詩歌。像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重過何氏五首》之三)及白居易的「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食後》),便是詠茶的名句。不過將飲茶提升為一種文化現象並影響中國千餘年之久的,則與唐代的「茶聖」陸羽及其所編撰的我國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是分不開的。在陸羽之前,茶的名稱很多,或稱荼,或稱蔎,或稱茗,或稱荈;至陸羽,則一律稱為茶。至於飲茶的方法,自漢至唐,基本是「烹」或「煎」,即將茶葉與葱、薑、棗、桔皮、茱萸、薄荷等一同放在釜中烹煮。而陸羽則通過自身的實踐,不但規範了團餅茶的製作,同時還提倡茶的清飲,即不再將茶與各種作料同煮。此後,唐人的飲茶是先做成茶餅以令其風乾,待飲用時再碾成細末,並經篩羅後入水烹煮。一九八七年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基下出土的一套茶籠、茶碾、茶籮等,便是唐人飲茶時所用的茶具。
宋代仍將茶葉製成茶餅,只不過在飲用時又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並盛行鬥茶。所謂「點茶」,也是先將茶餅碾成粉末,再用茶籮篩過,然後「候湯」,即等候點茶用水的沸滾程度。待正式點茶時,首先將適量茶粉放入茶盞中,接着將火候適當的沸水注入茶盞,並將茶粉調成膏糊狀。隨後,邊添加沸水,邊用茶匙擊拂,直到茶湯表面呈現出滿意的顏色。如是白茶則以顏色鮮白為佳。「鬥茶」則是由唐代的「茗戰」演變而來的一種「茶戲」,實際是比試點茶的技巧。
宋人將飲茶過程當作一種領略美的過程,並將鬥茶的習尚普及全社會。宋徽宗不但著有《大觀茶論》,還親自點茶、鬥茶,並將茶湯分賜群臣。蘇軾的《天際烏雲帖》曾記「杭州營籍周韶,多蓄奇茗,常與君謨鬥,勝之。」蔡襄之嗜茶是有名的,他不但曾著有《茶錄》,而且直到晚年不能喝茶時,仍天天烹茶以自娛。元代趙孟頫的《鬥茶圖》即描繪了四個販茶者在途中休息時也不忘鬥茶的情景。那活靈活現的神態,看後令人忍俊不禁。
到了明代,茶葉是用炒青法,飲用時也直接用開水沏泡。這既保持了茶葉的自然本色,同時又便於操作和觀賞。直到今天,中國人的飲茶方式仍是以沏泡為主。清人飲茶不但繼承了明人的沏泡法,而且各種茶的名目也越來越多,茶具也越來越講究,並形成了若干與茶相關的習俗,如「吃茶定婚」、「端茶送客」之類。於飲茶的環境,也更趨向於松月下、花鳥間,素手汲泉,紅妝掃雪,共品佳茗。
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文化早已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二○一九年十二月,聯合國更確定每年的五月二十一日為「國際茶日」。這不但彰顯了世界各國對中國茶文化的高度認可,同時也加深了世界範圍內的茶文化交融與互鑒,從而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品茶,共同享受包含茶香、茶韻的美好生活。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