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經緯/「自由」詞源考\海 龍

時間:2021-04-28 04:24:07來源:大公報

  「自由」是個美麗的字眼,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除了精神自由,還有體能和物質上的自由比如身體、行動以及經濟支配、享受方面的自由都是我們期許的目標。

  自由一詞又是個古老而新鮮的字眼。它的內涵經歷過多次嬗變。很多人以為它是個舶來品或近代從日語借來的,其實不是。

  有趣的是,在西文裏,「自由」一詞有兩個語義詞根,即「liberty」和「freedom」,它們各有來源而且意義獨立。換句話說,自由在西方是要用不同描寫和認知才能完成的。Liberty在英文中生成約在十四世紀,它源於古希臘概念,原意一是指非奴隸的自由民,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二是指由奴隸而解放者。亞里士多德給它的定義為自由民,相對於奴隸;即不被別人統治的人。同時,它也有基於平等的意味。這個「自由」在古希臘只給予男子,連女性公民都不享有。

  而freedom一詞產生於十二世紀前,意指不被束縛或控制。它在哲學和宗教上則意味着自由信仰和意志,不受奴役。這一點它跟古希臘liberty相似。這個詞另外還有不被操控、不為束縛及隨性而為的意味。

  自由的本質是個哲學名詞,它代表着一種信仰和理念。其核心應是責任和約束──為了真正的自由,你必須放棄一部分自己的欲望,不能任性而動,而且要對自身的行為負責。據統計,西方思想家對「自由」的定義有二百多種,以至於有人說因其概念太蕪雜,「自由是一條變色龍」。

  法國大革命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中給自由的定義最簡單有力「自由即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而今天世界一般公認「自由」的概念源自「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於恐懼和匱乏」。

  基於此,我們可知,自由決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為所欲為」。那樣只能把個好端端的社會變成叢林世界。自由本來就以不侵害別人的自由的為前提,它是有嚴格限制的和條件的。損人利己的「自由」不論用什麼花哨的色彩包裹,都經不起正義和倫理的考驗。人類社會曾經有過一段「強權即自由」的歷史,但這種霸權主義在當今世界吃不開了。

  自由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約束,因為只有約束了,你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換句話說,如果人人都強調自己絕對意義上的自由,那才真正成了個不自由的世界。為了「自由」,你必得服從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公序良俗;在這個框架下,您才能享受您應該得到的那一份自由。否則,每個人都堅持要自己為所欲為的「自由」,這個世界肯定是胳膊粗拳頭大的人才能得到這個自由。而這樣「自由」的結果是反抗或永無休止的紛爭。

  美國人帕特里克.亨利曾喊過激動人心的口號:「不自由,毋寧死。」但是羅蘭夫人也說過:「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自由,有時候也能成為非常弔詭的一個悖論。

  有人論述,自由從來都不是無條件的,它本質上受着非常嚴格的限制。比如說,火車在軌道上跑的時候,它可盡情發揮其機器功能自由地快行慢駛,但它卻不能有越出軌道的自由。越軌就是違背它行動自由的自由、成了危害其生存自由的自由、就最終變成結束其自由的自由。那不是自由,是自殺。如果自殺者都行使其「自由」沒人阻止,他殺完了自己以後,他的自由就隨他的自殺同歸於盡了。所以,法律和道義有阻止自殺的責任和自由。

  漢字「自由」並非源自外來而是出現在漢代。它字面意思是原始狀態,由本性發展或行動,據考源出佛教文獻造詞。除了佛經,漢樂府名詩《孔雀東南飛》裏就有「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這裏的「自由」就已經有了今天所蘊的含義。

  當然,在漢語裏面「自由」原始義不止一個詞可以囊括。這裏的「自由」與自在、自主和自然皆相關聯。佛教中自由和自在並非悠閒舒泰之義而是喻不受煩惱束縛、不為外境所侵能做自心主人的狀態。當然,近代日本人福澤諭吉將freedom譯成「自由」時借用並發展了它的內涵,使它成了一個現代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