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孤獨死」\阿 薯

時間:2021-03-16 04:25:22來源:大公報

  農曆二月二日,龍抬頭,「剃頭日」。憋了一個正月沒有打理頭髮,這天循慣例去家附近的理髮店,熟悉的理髮師都還在,但少了一位幫忙洗髮的婆婆的身影,以至於幾位理髮師都要親自動手幫忙客人洗髮,忙得不可開交。

  終於輪到我,躺在洗髮台上與理髮師聊了起來,順口問起婆婆去了哪裏。「過咗身了。」理髮師輕聲說。我頗為愕然,以為自己聽錯了。明明上次理髮還見到她,怎麼這麼突然?

  「她最後一個返工日後,失聯了幾天。我們連着打了她幾天的電話、發訊息,一直聯繫不上。直到兩周後,收到社工發來的WhatsApp,才知道她已經去世。」

  理髮師說,這位年過六旬的婆婆,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然而她平時卻不怎麼忌口,喜歡甜食。「我們一開始都勸她多注意,但勸不住,後來也就放棄了。誰知道病情加重,走得那麼突然。她自己一個人住,沒能熬過冬天,過世後社工通知了她胞弟,家人幫着料理了後事。」

  聽罷,內心千頭萬緒。記憶中的婆婆總是綁着馬尾,說話時總會大喘氣,雖然時不時咳嗽,但洗頭時手上力道很足。那時只當是她偶感風寒,未曾想原來她是一位長期病患。更未曾想到,上次理髮,竟是最後一次見她。

  獨自居住的她就這麼離開了。第一次覺得,「孤獨死」這個詞距離我這麼近。所謂「孤獨死」,指的是在無人看顧的情況下,死後一段時間才被發現。這種情況在日本最為常見,很多獨居老人因為急性疾病如中風、腦溢血,或較為嚴重的家居意外如摔倒而未能及時獲救助,就可能因此過世。

  而香港在疫情影響下,也多了不少隱蔽長者。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截至二○一六年,全港有十五點三萬獨居長者,他們日常的主要活動為晨運、飲茶及逛市場買菜。疫情之下,他們或因防疫抗疫減少甚至切斷了和家人、社工的見面,少了出門,也少了探訪,蝸居家中。這一情況下,非常容易造成「孤獨死」。特別是有長期病患的獨居長者,疫情下更容易引起情緒方面的變化,感到孤獨、擔心感染,甚至身體不適也不敢去醫院看病,負面情緒幫位,更容易引發意外。

  疫情之下,倘若鄰里之間能對這些獨居長者多些關照,或許能減少一些老人家孤獨過身的可能。更何況,本港人口正急速老齡化,面對「高齡海嘯」,或許政府有關部門、社區幹事、社會組織等團體,也需要盡早籌謀,應對獨居長者的「孤獨死危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