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善冶若水/文化發展與社區網絡\胡恩威

時間:2021-01-15 04:23:53來源:大公報

  一個社會的文化發展,須由社區做起,建立有深度的社區文化中心。目前由康文署管理的約二十個文化藝術中心,發揮着重要作用。未來應由十八區開始,每一區因應當區特色,設立不同模式和規模的社區文化中心,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社區網絡。

  香港十八區各有特色。香港島東區,由銅鑼灣一直伸延至北角,裏面富含歷史文化的有趣人與事,例如銅鑼灣區有馬場等等這樣的當區文化。如果能夠結合藝術發展局以及馬會等方面的資源創立一個平台,讓藝術家可以在那裏工作及創作,實屬美事。

  在人口密集的區,例如油尖旺,則可結合油尖旺的深厚歷史傳統、社區傳統以及舊區重建,具體還可以與口述歷史與社區保育的工作融合。香港應該將飲食納入文化社區發展的一個媒介。餐飲與文藝聯姻,正正就是文化旅遊必備的條件之一,這無疑將帶動社區文化旅遊更深度發展。當然首要條件是打造足夠的配套設施及不要造成對當區市民的打擾,令該區市民覺得是創造機會給他們,而不是影響他們的生活。這才是一個雙贏的社區文化發展局面。

  若果在離島開發社區文化中心,比如坪洲、長洲、南丫島等,一個小型社區文化藝術中心就已足夠,這樣的好處是令藝術家能夠「接地氣」。而藝術家不應只限於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詩歌等藝術形式,更應該有一個平台讓他們落區。在十八區建立不同形式的社區文化藝術中心平台顯然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香港擁有眾多不同類型的藝術工作者,但他們當中不少缺乏接觸市民的平台。近年來內地,例如上海市建立了很多以社區為主的文化中心,裏面的傳統戲曲乃至「一帶一路」文化藝術的介紹豐富有趣。香港未來的文化發展,亦可考慮轉化為社區和教育主導,令社區文化中心、多元文化落地,無論是高雅藝術還是娛樂為主,都可以落區貼地,與市民接觸。

  普及文化並不等於把文化藝術膚淺化。文化藝術的普及並不只有舉辦活動,令文化藝術落地生根的方式還有:怎樣孵化一些年輕作家計劃,讓作家到社區採風,進而創作,詩歌、小說、劇本皆好。為藝術家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生活居住及創作,其實實行起來甚至形成一個傳統並不難。藝術要和生活結合,把藝術的多元性及辯證性引入社區,這才是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藝術水平必經之路。而政府支持文化藝術發展,不應只看短期的人數,更應關注長期的社會效益。這需要大家更有耐性、更有策略和更有宏觀視野去規劃,而社區正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平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