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石澳順發園石鶴牌梅菜係香港名牌\資料圖片
日前聽美食老友記介紹香港頗有名氣的好吃梅菜──石澳順發園石鶴牌梅菜來自石澳,其當家人住在鶴咀,是位年齡超過八十歲的老婆婆。於是乎,是日四女生結伴鶴咀行,除了一探香港最東南端海角之「秘境」,飽覽無敵海景,亦心心念念要見見梅菜婆婆。
四人都是首次踏足鶴咀,去程已見鶴咀道上一人家,獨門獨戶,開揚面海,白牆朱檐,院有花草,寬敞整潔,最特別的紅磚牆下一字排開十幾口褐色大瓷缸,想必這裏就是「梅菜婆婆」家,暗記於心,待返程一探。
哪知一路美景,海天一色,天地相連,綠蔭幽香,行行攝攝,最終來到鶴咀半島南端,攀岩、看海、聽濤、觀浪,樂不思返,直到日沉海底,夜色籠罩,四下不見遊人,驚覺須趕快行路,不然獨留山野。四女匆匆收拾心情,急急上路。途中驚遇夫妻檔、母子遊、三五野豬不等,無不「虎視眈眈」,更有村狗把守路口,狂吠不寧。一行人哪敢停腳,只恨兩腿倒騰得慢。所幸皓月當空,加手機微光,自拍桿充打狗棒,一路急行,總算摸到婆婆家大門。
尋光探去,一白髮老者應門。說明來歷,為婆婆的梅菜慕名而來。老人望着夜幕下疲憊且熱切之四女,面露驚奇且歡喜,連聲問道「你們從哪裏過來的?個個好有文化的樣子哦!」真是一位情商爆表的婆婆。
一行人被婆婆讓進屋裏。言歸正傳,先說被香港美食界視為最正氣的醃菜──梅菜。香港石澳順發園石鶴牌梅菜,係香港名牌,迄今已有五十二年歷史(一九六八年創業),原在石澳鶴咀村用包芯大芥菜醃製,廿年前轉到惠州種植和生產,香港只保留小部分生產。近年,找到湖南一處租下大片菜田。雖主要在內地生產,仍然維持香港蔬菜種植標準,不用違禁農藥,沒加防腐劑及糖精。
婆婆手拿一包梅菜,介紹說她家有兩款:梅菜王(成棵連葉的大芥菜)和梅菜心,均屬口味適中型。婆婆表示他們一直堅持古法製作,由一粒菜種,到成為梅菜,所有生產都是由園方直接管理,種菜只用生物殺蟲劑,醃菜只用食用鹽及糖,不加防腐劑。她的兒子專門在內地打理,確保品質過關。
老人手腳麻利,頭腦靈活,口齒伶俐,面慈心善,還善解人意,急人之所急,四女無不感激連連。眾人齊誇讚婆婆家的房子無敵靚景,看海、聽濤、觀浪、賞月,可謂城市人之夢中「別墅」。婆婆笑口盈盈,一股勤勞致富的滿足感掛上眉梢。原來這房子是靠着一家人做梅菜、賣梅菜「掙」來的。
婆婆是潮州人,十幾歲就來香港,在「獅子山下」,奮鬥發展。一九七○年就考了車牌,是香港比較早期的女司機。因為知曉做醃菜的門道,以此為生幾十年,生意越做越大,「石澳梅菜王」做出了品牌,在香港深受歡迎。除了來鶴咀海岸公園行山遊人,從婆婆家買了回去,在港島、九龍和新界的街市商舖都有銷售,更有從市區打電話預約,專程過來大批量買走的食客。
石澳婆婆的梅菜為什麼好?婆婆說他們不用打蟲藥。可是夏天種菜要打蟲,而且菜裏水分重,是做不出好梅菜的。因此,石澳婆婆的梅菜每年只種一茬,中秋節前後種下,秋冬時分趕在湖南下雪前就要全部收割下來。從鮮菜到做成梅菜至少要三個月的人手製作,精工細作,終製成最正氣之梅菜。
聽者頻頻點頭,拿起一包「梅菜心」仔細看。婆婆可是何等機敏之人,馬上說「我們做的梅菜可以放心食用,城裏人講究健康,不喜歡大鹽大甜,我們家梅菜的口味不重鹹也不嗜甜」。間中還教授幾款做梅菜飯式之秘招,惜四人之粵語「不鹹不淡」,非常之「嘛嘛哋」,恐怕沒能記住幾條。
天道酬勤,石澳婆婆一家靠做梅菜賣梅菜之雙手,建起這處面朝大海的房子。光是填平海邊建築用地就裝來了一百多車泥土。「打風的時候驚唔驚?」「驚!所以只建了一層。有神保護,也唔驚。」婆婆指指大堂裏供奉的佛位,朗聲說道。
天色已晚,不宜久留。善解人意的婆婆要幫約車一站到底,或讓孫子開車送一程到公交站,四女連連致謝,慶幸還可以在婆婆家再小留片刻。可惜婆婆沒有找到孫子,年輕人開車出去了,幾位只好打起精神,夜行趕路去車站。好心的婆婆送到大門口,一再囑咐「看清方向再上車,不要一站坐去了石澳(反向而行)」。院中暗香陣陣,石澳婆婆說她閒時禮佛敬神,自家種些鮮花也好侍佛。
告別了老人,踏着月光,背着幾袋梅菜,四女消逝在月夜裏。適逢每三十二個月一遇之「藍月」,又是全城「鬧鬼」之萬聖節(Halloween),行走山野,喜遇勤勞善良的石澳梅菜婆婆,一切都是最好的相逢。如你去鶴咀,別忘了去梅菜婆婆家買一包手信背回去,讓鶴咀的記憶更加有滋有味,唇齒留香,豐富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