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書店創新與探路\趙 陽

時間:2020-09-15 04:23:57來源:大公報

  在我心裏,逛書店、買書、於燈下捧讀紙質書籍,是一件非常溫暖和幸福的事。這大概與成長的經歷有關:在物質文明並不足夠豐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家中添置新書簡直可以用「奢侈」來形容,往往是父親從「口糧」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出來,一元或是兩元人民幣,就可以買上一套《三國演義》連環畫或是簡裝版的《紅樓夢》,人生的啟蒙與書香密不可分。如今,電子書和網絡閱讀已然成為時代進步的標誌,我一邊適應着網絡閱讀的節奏,一邊對紙質書籍的閱讀情有獨鍾,於是,在油墨的香氣中翻閱心儀的文字,偶爾寫下讀書的感受,成了一種習慣。

  隨着香港第三波疫情形勢逐漸好轉,逛書店的心蠢蠢欲動。周末,我戴緊口罩、鼓足勇氣趕到荃灣的一家本港連鎖書店,一來想看看最近出版的新書,二來打算為公司開展的青年讀書活動購置書籍。一進書店,我就發現了新變化:門口的醒目位置,一張卡通圖案的海報上,簡潔明快地介紹了包括這家書店在內的幾家本港書店聯手推出的「掃碼入會」活動,會員不但可以更加便捷地下單購書、享受折扣,而且還可以獲得最新的圖書資訊。店員見我感興趣,便熱情地湊過來推介,並告訴我:「網絡下單滿一定數額,可以免費送貨,我哋同快遞公司有合作,好方便㗎!」他還一臉興奮地說,「這樣也不用擔心疫情影響咯。」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傳統的實體書店與網絡緊密合作、互相融入,既是大勢所趨,更是科技昌明的必然。其實,在內地很多城市,傳統書店的轉型早已開始,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對於香港來說,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等往往集中於金融等行業,而在文化出版、民生等領域,步伐還是稍顯遲緩。但無論如何,當看到實體書店,也開始了在萬物互聯的大潮中,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創新的嘗試,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創新的力量。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太需要這樣內生的創新覺醒與創新動力!

  欣喜之餘,我更希望這樣的創新更多更快。對於實體書店來講,更要立足於自身的產業鏈,從單一的商品售賣平台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交流場所轉變,才能自救和發展。這也是書店為自己開拓文化資本、立體化品牌形象、增強粉絲黏度的重要途徑。

  當然,創新除了帶來便捷,更應該讓「書店」這個載體更加溫暖,比如:除了將書籍搬到電商平台上售賣、做簡單的平台延伸,還可以在互聯網平台上為文化內容「策展」,邀請作家等參與線上分享,為書店開拓更多的文化空間。這樣,書店就從「文化搬運工」變成了「文化創造者和引領者」。這一點,香港的書店不妨向內地的品牌活動進行借鑒,比如深圳書城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台,策劃開展「每日好書」、「摘讀日記」、「為你讀詩」等聽書薦讀活動,舉辦了多期線上薦書和書友會。香港的實體書店完全可以打造一批具有香港本土特色的線上活動,把書店的線上與線下,都做成文化交流的平台,讓溫暖的書香更加溫暖,用「書店」這個支點,撬動文化與互聯網產業的共生共融,這亦是香港文化市場繁榮的重要機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