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化一大特徵乃因它是由不同文化匯流而成。說好聽些,它的優勢是世界各種文化合力塑造的成功範例;但直白些講,它也是人類學意義上全球各型文化雜交的結果。它有雜交優勢,但也有異變和衰減劣勢。因之,在美國,民族和宗教等議題是大話題。因為這些是社會支柱,它們本身就是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所以,美國凡跟種族、宗教乃至語言和文化習俗等有關的輿情,如果處理不當隨時會引發軒然大波。近百年特別是這半個世紀以來,它幾乎已成為美國社會的非定時炸彈,不時會引發巨大的社會動盪。
美國曾驕傲於其文化優勢,素稱自己是「文化熔爐」。它的確曾經是熔爐:烜赫、強大、有包容性和熱量。但時過境遷,這熔爐理論漸被質疑甚至被拋棄了。美國文化不再是熔爐,卻被人稱為拼盤。
為啥是拼盤呢?因為這盤裏有很多東西不能被融化合體。既然不融化就保留原樣吧。但保留原樣要有能被保留原樣的本錢,首先它得有營養有賣相、能上桌。但即使拼盤,內容上一般也應有主次,如「五味拼盤」、「滷菜拼盤」或「海鮮拼盤」之類名目。其實拼盤之說畢竟不太符合美國現實而且聽上去比較蕪雜,這種學說現已漸漸式微。
其實,美國人最喜歡的說法仍然是自稱文化熔爐。但既是熔爐,就要夠大夠強夠熱,有大肚能容的爐體。可惜後來它的原材料投入量過大過猛,大到它不能再饕餮融會的程度。於是它開始分流,將陣容區分為「主流」和支流雲雲。在百多年的時間裏,外來文化和移民的奮鬥目標是「融入主流社會」。其後主流又漸次分蘖,因發展過於蓬勃而更裂變和泛化。近半世紀的文化理論已經不再堅持熔爐理論而強調起了「多元文化」 。文化之所以多元,是因為它各自堅持保持自我而拒絕融合。於是就又有了新意迭出的「馬賽克」「沙拉缽」理論。馬賽克一目了然是指一種碎片式拼貼,它有點過於生澀和機械,這個名詞不為理論家所待見,旋即無疾而終。倒是「沙拉」說法活了下來。
沙拉實質上也是綜合體,它由不同素材組成。哪怕是最簡單的蔬菜沙拉,也由生菜番茄洋葱萵苣和橄欖油大蒜奶酪等雜拌組合。它們雖共處一缽卻各美其美決不融合,但這卻並不影響它們互相映襯結合而變成一道新的美味。當然,如果再配以雞肉、海鮮等,還會更立體更豐富。除原料外,沙拉還因調料不同而被分為各種花樣如地中海式、法式意式南美式還有亞洲諸種不同風格式。這「沙拉缽」理論雖原指烹調,但以之喻文化調和卻也並不違和──中國聖人自古就用烹調理論來比喻政治和治國。
沙拉缽理論受到追捧緣於「熔爐」等理論的失勢。如果主流文化夠強大如昔之「氣吞萬里如虎」,它是不屑承認「沙拉」的。它要大一統,容不得各美其美。在這種意義上「熔爐理論」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主流文化強大到能輕易同化一切外來文化,它才不願意做馬賽克和沙拉。人類學理論認為,文化是執拗的,即使處於弱勢,它也可能不被同化。北美印第安文化幾百年來沒被熔爐徹底改變;曾經幾乎被融化的非裔文明卻又在執著尋根,它現在更認為自己就是主流而另立山頭、抗衡「主流」,則是另一顯例。
但文化學理論仍在發展。越過了「沙拉缽」,它現在更發展細化出了「掛毯理論」。這個理論更易理解:它強調美國文化像是一襲華麗的掛毯。在其構成中,每一根經緯線都貢獻了力量,這些經緯就是多元文化、這掛毯是世界所有文化合流而織成的結果。但相當多的傳統文化學者認為,掛毯理論是一個弱化了的象徵和符號,它不符合美國歷史文化的實際。它不僅沒了大熔爐理論的生猛和氣勢,而且它看上去花團簇錦,但拆開就是一絲一縷,恰如七寶樓台推倒就是一盤散沙。這個符號代表不了美國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