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生在線\那些香港郵票\魯 力

時間:2020-09-09 04:24:05來源:大公報

  還記得余光中的那首《鄉愁》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信封上的方寸郵票,如今許多年輕人都已經忘記了。但對於我這個老人,信與郵票卻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因為母親喜愛集郵,我從小就喜歡郵票,六歲開始就常跟着她去郵局和郵票市場買郵票、換郵票。幾十年下來,新中國出版的所有郵票我只差幾十張就收集全了,現存有一百多本集郵冊,藏有幾千枚郵票,也算個資深的「集郵迷」。

  我小時候跟着父母在內地生活、讀書。兒時最大的樂趣,就是每月總會收到爺爺從香港寄來的信。它不僅給我帶來關心與實際的幫助,還能從信封上收集到隨信寄來的香港郵票。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端來一臉盆清水,把從信封上剪下來的郵票泡在水裏,等膠水化去,再將郵票鋪在白紙上晾乾。然後,收進集郵冊裏。

  當年的香港郵票,發行最多的就是英女王的頭像。英女王頭像郵票在集郵界被稱為「梅欽普票」。這是指從一九六七年以來,英國皇家郵政所發行的以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頭像為主圖的系列普通郵票。由於郵票所採用的女王頭像是由英國雕塑家梅欽所創作,因此而得名。香港發行的英女王頭像郵票,在下部或右邊打上「HONG KONG」或「HONG KONG」加上中文的「香港」以區別是香港發行的。經過三十多年不斷發行,梅欽普票已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普票系列,吸引了全世界的收藏愛好者。

  唐代詩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曾撥動過多少游子的心弦。香港郵票只佔我收藏郵票中很少一部分。但是,它卻對我的人生充滿着重大意涵:在我的記憶裏,那些香港郵票就等於是爺爺。每當我思念爺爺時,總是拿出香港郵票冊翻看,總想着從那些有點褪色的郵票中去尋找爺爺的蹤影。每當我翻閱這些香港郵票時,我彷彿總能從這些郵票中聞到爺爺的味道,從中深深地感到爺爺對孫子的那份意深情切、無私無悔的祖父之愛。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記得有一次爺爺從返家探親的朋友口中,得知內地那時憑票限量供應食品,食物較為匱乏。親友帶我們上街吃飯,叫了一碗「鍋邊糊」,我和弟弟三口兩口就狼吞虎嚥了下去。爺爺聽聞,心疼不已,很快就從香港買了很多麵粉和奶粉寄回家鄉,讓我們吃得好些。此後,爺爺就從每月收入中省下一筆錢,定期買些食品寄回家鄉,接濟我們和親友。有一次,爺爺從寄給他的信裏得知,我拿着木履學打乒乓球。他見我這麼喜歡打球,特地從香港買了一對很好的日本膠皮球拍寄給我。那球拍一塊是綠的,一塊桔紅色的,拍柄上鑲嵌着同色的塑膠片,漂亮極了,當時不知令多少小朋友羨慕。小時候,對我來說鄉愁就是一枚小小的香港郵票,我們在這頭,爺爺在香港那頭。

  我到香港定居之後,由於工作繁忙,慢慢地就與郵票接觸少了。郵票也開始走向市場化,內地出版的郵票也會一本一本地出年票。香港所有發行的郵票,訂了後幾乎都能寄到家裏。由於香港人比較忙於生活、工作,有興趣集郵的人不多,香港也一直沒有成規模的郵票市場。香港的小郵市主要有兩個:一是「好旺角購物中心」;一是位於上環的「誠利商城」。其他如「信和中心」內也有幾家集郵社,但不成氣候,也有幾家店舖專賣早期古典郵票。若是將香港郵市與北上廣相比,算是非常袖珍。

  郵票既有文化價值,又有很深的文化內涵。方寸之間,是天地萬物、歷史風情的絢麗畫頁,更是記載着多少家庭親情別離聚合的證物,浸潤着深深的親情鄉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