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字眼」,廣州話叫「捉字蝨」,即在別人的文章裏找錯字。語文課堂學生偶有「摳字眼」的練習,但跑到街上看招牌、打開報紙看新聞、在外吃餐看餐牌,也有機會遇着錯別字。餐牌常見「鹹牛肉」寫成「咸牛肉」、「豬膶」寫成「豬潤」、「洋葱豬排飯」寫成「洋沖朱扒反」,這是把文字非標準地簡化的後果。
到菜市場買蔬菜,菜堆裏有時豎一個牌板,寫上「九才」(韮菜)和「青招」(青椒)的字樣,麵包店竟或會售賣「波羅飽」(菠蘿包)。有人說,手寫字錯了不妨事,印刷時矯正便可。但從前老師叮囑我們千萬不要寫錯字,不能「錯在起跑線上」,不能把豬八戒變成「朱八怪」。
字字沒錯,句不成句,還不算寫好文章。捉慣了錯字,也可嘗試更進一步,捉捉殘缺的句子。偶見娛樂新聞說:「梅麗史翠普憑《魔法黑森林》角逐最佳女配角,打破自己第十九次獲得提名」,這句子有什麼錯漏?最起碼的答案是:句子結尾漏了「的紀錄」三字。你會說,補了文字,句子變得長了。但錯誤是更大的問題。準確地說,史翠普打破的,其實是「自己一直保持的、獲得最多(十九)次數提名的女演員的紀錄」。如果有人曾獲得更多提名次數,這新聞便不夠搶眼了。
即便是著名作家,也常被人「摳字眼」。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在滁州做官,遊山玩水、賞花聽鳥,寫下着名的散文《醉翁亭記》。《醉翁亭記》語言藝術之美給人講得多了。佳者如首句「環滁皆山也」五字,《朱子語類》談及最初是由數十字幾經刪汰而成,可謂精練至極。文章裏二十多個「也」字,有人嫌繁瑣,也有人認為能增進語氣的舒徐。至於「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句,有人更奇怪了,這個泉沒有放香料,怎會是香的?就算泉水有香氣,怎麼單單說釀出來的酒是清醇的?應說「泉洌而酒香」才對!
「泉香而酒洌」是不是排印時字體倒錯,或竟是作者寫錯字?然而,倒錯之字,豈不可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好讓人感受一下泉水和好酒的滋味?
試想:泉水清涼純淨是常態,不值得大書特書;只有當泉水能釀出美酒,才值得寫下來。同樣道理:美酒醇厚是常態,何必大驚小怪?值得寫下來,是因為用了滁州清純透徹的山泉所釀成。
因此,歐公會不會是這樣構想:酒因泉而香,泉清酒亦清;酒是泉,泉是酒;臨泉思酒,酒裏見泉;兩者無分彼此,渾然為一體,性質也相通了。泉和酒既香且洌,在修辭上是倒錯、是互文、也是通感。無論為何,都能提升酒和泉的品質和觀賞價值。這就是詩化效果,是文學和美的目的。
由被「摳字眼」到積極的修辭,差距不可道里計。漢語,由歷代語言大師所錘煉昇華,其奧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窺其全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