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從黃河鋼琴協奏曲說開來\李 夢

時間:2019-11-21 04:24:05來源:大公報

  圖:一九七三年,鋼琴家殷承宗(右)與費城樂團音樂總監奧曼迪(左)在北京排練《黃河》鋼琴協奏曲\費城樂團圖片

  本月底,香港中樂團將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音樂會,紀念這座香港藝文地標落成三十周年,曲目包括香港本地作曲家的若干創作,亦有這篇文章的主角──鋼琴協奏曲《黃河》。說來也巧,明年恰是《黃河》首演五十年紀念。半世紀以來,這首作品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一樣,不單為中國音樂家喜愛,也不時出現在歐美交響樂團的曲目單中,成為眾人熟知的中國管弦樂經典。

  《黃河》鋼琴協奏曲在冼星海創作於一九三九年的《黃河大合唱》基礎上,由殷承宗及儲望華等中國音樂家改編而成,於一九七○年五月一日國際勞動節當晚在北京首演,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演出,殷承宗本人擔任鋼琴獨奏。《黃河大合唱》原本有八個樂章,改編為鋼琴協奏曲後,沿用協奏曲常見曲式,改為四個樂章,分別命名為「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憤」以及「保衛黃河」四個樂章,以船工於大河風浪中無畏穿行,寓意昂揚不息、拚搏奮進的民族精神。

  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時,逢中國抗日戰爭正酣,家國情懷顯揚於曲詞間,其在彼時彼處的意義不亞於《馬賽曲》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巴黎民眾。五十年前面世的同名鋼琴協奏曲,氣勢上更顯昂揚澎湃,尤其是最後的「保衛黃河」樂章,鋼琴以急速跑動的音階與強力和弦,與呼嘯的弦樂及銅管聲部激烈互動,不斷推高情緒,直至將全曲引入燦爛恢弘高潮。連周恩來總理聽過此曲後都忍不住說:「冼星海復活了!」

  改編《黃河大合唱》時的「留曲不留詞」,以及最末樂章穿插的《東方紅》旋律,種種都說明誕生於一九六○年代末至一九七○年代初的《黃河》鋼琴協奏曲是典型的時代產物,而難得的是,它並不僅僅屬於那個時代。此後數十年,不單殷承宗、石叔誠、劉詩昆、李名強和郎朗等中國知名鋼琴家頻繁演奏此曲,外國指揮、樂團以及鋼琴演奏家對於這首極富中國意蘊的作品也好奇不已:一九七三年,逢中美關係破冰期,美國費城樂團在其音樂總監奧曼迪(Eugene Ormandy)的帶領下訪問中國,在貝多芬第六交響曲之外,亦與中國鋼琴家殷承宗合作演出《黃河》。同樣是在一九七三年,另一位著名指揮家阿巴度(Claudio Abbado)與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度訪華,也邀請殷承宗共奏《黃河》。阿巴度那場未留下錄音,後世樂迷無緣重溫當時盛況;倒是費城樂團、奧曼迪與美國鋼琴家愛潑斯坦(Daniel Epstein)後來曾合作灌錄此曲,由RCA唱片公司於一九八六年發行,至今仍是眾多愛樂人珍藏並津津樂道的版本。

  如今的音樂世界愈發多元,仍以國別將其劃分為「俄羅斯學派」、「德奧學派」或「法國學派」,恐怕已是過時的說法,只會愈發自我固限。且以《黃河》此曲為例,中國鋼琴家固然能悟得其中的澎湃、激昂與深沉,這些旋律在美國、日本與德國音樂家的詮釋下,未嘗不能彰示滄桑與宏闊,亦可憑藉演奏者自身氣質與經驗,為原曲增添意料之外的新意。如是,舊曲新彈,才能常彈常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