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閑話煙雨\總督大人之責\白頭翁

時間:2019-09-10 04:24:06來源:大公報

  大堂也稱正堂,雖莊嚴肅穆,有皇皇之威,但那不是總督真正辦公的地方。正堂之上只舉行隆重的賀典和重大政務的交接,如承接皇上的諭旨,拜發奏摺,頒布重大的政令、法令等。大堂其實是政治舞台,是演戲的地方。真正的戲劇編導在後台,因為總督真正辦理公務的地方在二堂。大堂後面緊接着就是二堂,二堂之上才是處理公務的地方。五間大廳,分中廳帶左右側廳,官員來奏辦要事在中廳商議,開會研究,左右有秘書班子、辦事班子,保證政令暢通。

  我粗略地計算了一下,直隸總督身邊的辦事班子不會多於四個,直接在身邊工作相當於秘書和研究室的人員即所謂幕僚、師爺也不會多於二十人,用現在的眼光看,可以說是個高效的精幹的辦事機構。

  大堂前甬道正中,有一座威嚴的木製四柱三頂的牌坊,南向刻有北宋書法家黃庭堅親書的「公生明」,紅底金字,燦燦有光。北向亦是黃公的為官之誡:「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真言正對總督署大堂。為官除非不抬眼,抬眼必見此真言。來總督署的人無不在此牌坊前駐足抬頭細看長思。從雍正七年到宣統三年,清王朝共經歷了八位皇帝,一百八十二年,在直隸總督署任總督的一共有七十四人九十九任次。清王朝特別到清王朝晚期已極度腐敗,但未聽說直隸總督署出一位貪官、贓官、五毒俱全的官,相反卻出過好官、清官、老百姓真心送給萬民傘的官。僅舉一位叫唐執玉的直隸總督,不僅「厚民生,澄吏治,除水患,興農業,減民負」,而且「布衣粗食」,清廉得如一盆清水,讓人由衷地敬重、佩服。他自認為「吾才拙,政事不如人,可自勵者勤耳,勤必由儉始」。親書傳世:「將勤補拙,以儉養廉。」過去我一直堅信「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能何止十萬。但唐執玉破此定論,唐執玉是死在直隸總督的任上的,一品大員,手握兵權,京畿重地的封疆大吏,集軍、政、財、吏、外交大權於一身,在封建官場日進斗金亦不為過。但唐執玉死後竟「篋無一物」。無一物者,一貧如洗也。

  除了關防大印代表的權力,唐大人真正做到一塵不染、一無所有,死後竟然無錢安葬,令所有知之者無不驚異唏噓,只好臨時急奏雍正皇帝請另撥專款,再加上同僚朋友捐助,這才將其遺體裝殮後運回原籍安葬。

  歷任直隸總督的「大人們」在清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赫赫有名的不下十位,像李衛、方觀承、琦善、曾國藩、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等,都是一跺腳不但直隸四方震動,就是京師皇城也要有所感覺。其中又以李鴻章獨佔鰲頭。李鴻章分別在同治、光緒年間三次出任直隸總督一職,長達二十八年。李鴻章在清擔任要職三十多年,其中直隸總督就佔去二十八年,他一生所得朝廷表彰絕大部分都是在直隸總督的職位上榮膺的,大堂之上的十八面官職大牌幾乎代表了他一生的歷程。說直隸總督署印象,焉能不說李鴻章印象?二堂之上的塑像,懸掛的照片都是李鴻章。從李鴻章的言談舉止,分明看出他才是這府院的主人。

  《清史稿.李鴻章傳》是這樣評論他的:「國家倚為重臣,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確實把他捧得夠高的。李鴻章一生的是是非非緊連着清王朝的榮榮辱辱,因「國家倚為重臣」,重臣就要參與治理國家,清王朝末期腐敗沒落,大廈將傾,內憂外患,舉步維艱,李鴻章主外交,辦洋務,剿太平天國,又葬送北洋水師,喪權辱國都離不開他的干系,似乎清王朝的喪權賣國李鴻章獨佔鰲頭,是罪魁禍首。後來長大了,看書多了,歷練多了,方知李鴻章也有說不盡的另一面。把那一頂頂惡貫滿盈、遺臭萬年的「黑鍋」都讓他一人背着也着實冤枉,讓人家會覺得我們這樣看待歷史也欠公道。

(「直隸總督署印象」之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