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經緯/重讀李白《贈汪倫》/李海平

時間:2019-07-13 03:03:06來源:大公報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遊歷到涇縣桃花潭,離開時汪倫前來送別,李白寫了這首詩送給他。近來有研究認為,汪倫是知名人士,和李白王維是朋友,並有詩文往來。天寶年間,汪倫曾為涇縣縣令,後辭官閒居涇縣之桃花潭,恰李白來遊雲雲。這種觀點,頗值得商榷。

  這首詩四句二十八字,明白如話,寫得極其自然,好像是隨口唱出來的,即使是孩子,也能理解。但是,仔細推敲詩中字裏行間的意思,對汪倫其人的身份,不難得出不同結論。

  李白是唐朝的「超級明星」,到哪裏都受到歡迎,他是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裏的,一般的官員更不在話下。仰慕他的人更多,像比他小十一歲的杜甫就是他的「粉絲」,曾經跟隨他到山東四處採仙草,煉仙丹,找仙人,「胡鬧」了幾個月。了解到這一點對理解本詩很重要。

  「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要走了,以他的名望,肯定有不少人前來送行,他們可能在桃花潭哪個地方喝酒話別,可是汪倫不在送行的人群中,原因可能是他正忙於其他事情,那便說明他與李白關係不深,另一種可能,是他的資格不夠,汪倫不是官員,不是名人,只是一個普通的「李粉」,待大人物的送行儀式結束之後才匆匆趕到。我認為後一種可能性比較大。

  且看詩的第二句「忽聞岸上踏歌聲」,強調「岸上」,是因為李白已經在船上了,所以特別說汪倫在「岸上」。「忽聞」兩字表示,汪倫前來送行不是事先的約定安排,當年有折柳相送的雅俗,卻無高歌一曲道別的規定動作,故此這歌聲令李白感到意外。杜甫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也用了「忽」字,表示出乎意料,是同一道理。

  一個「忽」字說明汪倫不在李白心目中的送行名單之中,所以詩的開頭兩句沒有寫出汪倫的名字,他寫《贈孟浩然》第一句就是「吾愛孟夫子」,那是不一樣的。如果汪倫是李白的老友,他一聽見聲音就該知道是汪倫來了,那這一句完全可以寫成「忽聞汪倫踏歌聲」,李白是先聞其聲,但不知道唱歌的是誰,後來才見踏歌而來者是汪倫。

  所謂踏歌,就是用腳踩着節拍,一邊跳舞,一邊唱歌。這種歌舞現在還有,白居易登上詩壇的伯樂顧況的《如意娘》也寫到踏歌:「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可見踏歌是很隆重的送別,是很真誠的送別,也是很獨特的送別。沒想到會來的人突然以獨特方式匆匆趕來送別,顯然令李白非常感動,所以後兩句就直接讚美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對比李白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兩種寫法明顯不同,孟浩然是李白的老朋友,而且比李白年長,兩人感情很深,因為是安排好的送別,所以他寫得很理智「故人西辭黃鶴樓」,沒有因為喝酒而分不清東南西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