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西走廊\英文的讀與寫\純上

時間:2019-07-08 03:03:10來源:大公報

  我初到美國讀比較文學碩士時,一學期只選三門課,每門課每周上三小時的討論課(seminar)。那時的閱讀量基本是每課每周一本書。上一次課,課外必須準備至少六小時。而且,比較文學專業強調理論素養,閱讀資料多為詰屈聱牙的後現代、後殖民主義、解構主義的文字。在內地中文系出身、之前英文閱讀量有限的我讀得面無人色。但這樣高強度的閱讀持續一段時間後卓有成效。一來這樣「血與火的洗禮」讓我從此對學術套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碰到陌生的學派和文字不再發怵。二來,研究生的討論課非常精彩。課堂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教授畫龍點睛,想法在碰撞、交流中獲得提升。這比老師滿堂灌,學生開小差的教學方法高明多了。

  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寫論文前都要參加「合格考試」,我又集中閱讀了大量經典文學作品。學術論文主要看內容,文字排在次要位置。文學卻強調情感的感染力,遣詞造句至關重要。正因為文學語言的模糊性、豐富性,品鑒作品時容易眾口難調,各持己見。有位美國朋友是英文專業的畢業生,卻對霍桑的煌煌巨著《紅字》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作者忝得大名不過是因為當初美國小說家少,此書才得以被列為文學經典。也時常聽人抱怨對中外的「經典文學」無感,「死活讀不下去」。其實,開卷有益不在於是否讀了經典,而在於讀了之後是否有自己的想法。自出機杼,有獨到的體悟才能寫出有創意的分析文字。

  因此,有效的閱讀教學中,老師必須引導學生發聲,並指導他們將原始、自發的反應整理成文。一個辦法是讓學生根據閱讀內容寫二百五十字的短文,在課前用電子郵件發給老師。他們可以描寫作品裏最打動他們的情節、人物、場景或手法,探討作品與他們的生活、其他課程或其他閱讀材料的關聯,也可針對閱讀材料提問。老師給予簡短回應,表示讚許,提出未來方向,或建議進一步深談。

  這種「預寫」練習學生只要完成就能得分,壓力小,作用卻大。不但能督促學生及時、認真完成閱讀任務,還能建立師生之間互相信賴、相互幫助、教學相長的共生關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設計課程,引導討論,提高教學品質,還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進一步深入研討問題。有些不便公開討論的事情,老師也能通過和學生私下交流保護隱私,深化教學,保證「一個都不少」。這種教學方法將閱讀、討論、寫作緊密結合,超越了寫作教學的基本目標,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也能起到深遠的作用。

  梳理好了自己的想法,論文有了內容,再來講求形式就水到渠成了。美國學術論文的慣例是「繼往開來」,既要研究已有學術成果,又要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也就是說,論文沒有原創論點不行,但不認可他人的發現也不行,寫作者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有些學生隨手把他人的論述黏貼到自己的文章裏,文章讀起來前後語氣不一,風格蕪雜,一看就不是原創。「不告而取」會被視為惡意剽竊。但對經驗較少的作者來說,引用太多有時也會導致他們被「學術大佬」牽着鼻子走,無法堅守個人風格。寫論文時濫用「高端」辭彙,仿照他人的句法結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對他人的論文發表意見,可以完全贊同,可以全面反對,也可一分為二,還能綜述幾種論點後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但這些都得建立在證據充足的基礎上。所謂「建設性」評判,不是把原作一棍子打死,而是無論同意還是不同意,都要擺事實、講道理,找到根據,再進行推理。論文的標準是資訊充足、邏輯順暢、表述清晰、結構合理、有根有據、語調嚴肅。總之,要用自己的話語闡述自己的觀點。寫作的最終目的是要保證交流無障礙,讀者能理解你的觀點遠比賣弄聰明,顯擺「學術水準」更重要。有時,簡單的辭彙和語法就能達到同樣效果,不必捨易求難,故弄玄虛。

  朋友移民加拿大後創辦了教育公司,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帶領有志者閱讀經典,很好貫徹了「以讀帶寫」的原則,為培養內地的英語教學師資做出了貢獻。聽說他們的教學十分成功,我也有所感觸,寫下此文共勉之。 (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