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客居人語/紅桃粿的滋味/姚 船

時間:2019-06-01 03:02:57來源:大公報

  圖:潮州紅桃粿酥香可口,可做祭祀之用/ 資料圖片

  每天晚上,在看完當天電視新聞報道後,內子就會在廚房小餐桌上擺上功夫茶具,然後煲水。等水沸騰,就由我打點了。燙茶杯、熱茶壺、裝茶葉,很快地,熱氣騰騰的茶湯就在小瓷杯中散發出誘人的芬芳。

  這也許已成老倆口日常生活中的「規定動作」。千日一茶,天天如是,似乎有點刻板。但品茗閒聊的話題隨意而廣泛,單是記憶中的故鄉,那些年的人和事,風景和美食,傳統和時尚,就可以扯個天長地久。

  這天,不知不覺又聊起了紅桃粿。紅桃粿是潮汕地區特色美食之一。粿因紅色,又似桃形而名。但它並非如桃子一樣是圓椎形,兩面偏平,像一個倒轉的大大的逗號。潮州人家庭逢年過節都會製作紅桃粿,拜祭神明和祖先,尤其到了農曆年關,家庭主婦就忙得不亦樂乎。

  紅桃粿分鹹甜兩種,主要看餡料。甜餡一般以花生炒熟去膜打碎,再加白砂糖混合而成。也有以紅糖糯米飯作甜餡的。不過,大多數還是以鹹餡為主。糯米、花生、蝦米、冬菇、豆腐乾、五香粉等,有的還加乾貝。花生和蝦米切碎,冬菇和豆腐乾切粒,用油炒香,倒入蒸好的糯米飯中,再撒上五香粉和胡椒粉,攪拌均勻即可。

  粿皮用粘米粉搓成。當年我們在內地時,因糧食限量供應,市面沒有粘米粉賣,要靠每家每戶自己製作。先把平時有計劃積蓄下來的白米提前一天用水浸泡,涼乾後就到大石臼中搗成粉末。石臼很大,大木架上一人用腳踩,一下一下的,利用槓桿原理,讓另一頭的大槌打到石臼中,像雞啄米般,一起一落,緩慢把米粒打碎。而石臼旁坐着一位有經驗的婦女,膽大心細,趁槌頭躍起之際,迅速用手中的勺子把石臼中的米碎攏到中間,兩個人上下默契配合。米打成粉狀,還要用網眼很細的銅篩子反覆篩過,才成了幼滑的粘米粉。

  製粿皮時,粘米粉要加泡過紅麴的熱水,染成紅色,不斷搓揉,又黏又燙手,頗考功力。待柔軟度合適,捏出一小塊一小塊,搓成球形,用擀麵杖攤壓成片。這時,就可以放在掌心,用湯匙加上適量調好的餡料,再輕拉粿皮,把餡料包住,放入木製的粿模中,輕勻壓好。

  時節做粿,大人忙碌,小孩也想玩一下。直等到印粿模,大人才肯讓小孩子參與。記憶中,我也曾幫着印紅桃粿。用手小心翼翼把捏好的粿坯按在木模中,然後把似乒乓拍的模具放直,用力往桌面一敲。隨着「嘭」的一聲,紅桃粿就掉下來。擺在面前,紅彤彤,個個形狀大小如一,真討人喜愛。

  放在鋪着芭蕉葉的蒸籠裏,大火蒸十幾分鐘,大功告成。剛出籠的紅挑粿雖然香軟可口,但我還是鍾意油煎的。把紅桃粿橫切一刀,分成兩塊,然後煎至兩面金黃。粿皮酥脆,內裏是軟綿綿的餡料,一口咬下,多層次香味四溢,直衝腦門。

  想一想,該幾十年沒親口嘗過煎紅桃粿那獨特噴香的味道了。前些時,與故鄉一位舊同學通電話,談及兩地生活。我問,現在逢年過節還做紅桃粿嗎?他回說,粿店、餐館有的是,隨時買,隨處吃,誰還在家自己做?

  但在大洋之隔的多倫多就是見不到。不過,在我們喝功夫茶的時候,故鄉的美食,紅桃粿那酥香、軟綿的滋味卻在心頭縈繞、伴隨着舌尖上茶的芬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