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五四」與科創意義非凡\小 可

時間:2019-05-04 03:17:50來源:大公報

  圖:「五四」百周年,《科學畫報》創刊號在港展出\作者供圖

  為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特別邀請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合辦名為「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展期至今年八月二十五日。一批來自北京的珍貴文物,配合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共八十一組,正在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公開展出。在眾多展品中,筆者尤鍾愛《科學畫報》創刊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反而成為被宰割的對象,列強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由此引起中國百姓強烈不滿。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在北京發生了一場以學生為主的運動,通過罷課、示威、請願抗議,各階層共同參與。這是一場愛國愛民族的偉大運動,今天對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而言仍然是一堂很好的愛國教育課。

  當年的熱血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德先生」和「賽先生」。「德先生」音譯Democracy,意為民主;「賽先生」音譯Science,意即科學。中國被列強欺負,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技術太落後,為此知識分子提倡向國人推廣科學教育,科學刊物的出版應運而生。一本名為《科學畫報》,一九三三年八月由中國科學社創辦,馮執中主編,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一本綜合性科普刊物,由當時不少知名科學家如曹惠群、周仁、秉志、竺可楨等擔任編輯或特約撰搞人。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該刊物的主辦者有所改變,一九六六年因故停刊,一九七二年易名為《科學普及資料》恢復刊出,一九七四年再易名為《科學普及》出版,一九七八年恢復以《科學畫報》原名出版。在數十年下來的出版過程中,畫報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地向國人推介最新的科技知識,並深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以「從科學到生活,從生活到科學」的路線,期望大眾對科學技術產生興趣,引導青少年投身於科技行業。刊物最高發行量曾達到一百三十八萬冊。

  《科學畫報》創刊於民國二十二年即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第一期第一卷的封面有兩個少年男女面對海陸空運輸工具等大型建設,少男站着,向前面的太陽伸出雙手;少女坐着,也面向前方太陽,身旁有好幾本書。圖像充滿了熱情與盼望。陳獨秀曾提出以科學代替宗教的思想,引起了推廣科學的討論,大量科學刊物出版,《科學畫報》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科學,近年香港特區政府也格外關注,每年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均給予科學技術發展投放大量資源。香港慣常稱的「創科」(創新及科技),內地慣稱的「科創」(科技創新),名字稍有不同,但意義一樣,都是呼籲社會關注科學技術,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的工作不斷推陳出新。特區教育重視STEM,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

  剛於復活節期間舉辦的「2019香港科學節」,也以STEM為主題,為綜合跨學科的科學思維、解難能力、創造力,以及知識的整合和應用的核心能力舉辦了多項科普探索活動,反應良好。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如今,中國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科技創新在當中佔了重要席位,這對包括香港在內的全體中華民族都有特殊意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