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馴服「怪獸」的霍洛維茨\李 夢

時間:2019-04-11 03:17:50來源:大公報

  圖:鋼琴家霍洛維茨\作者供圖

  不知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演奏家太多,抑或多媒體傳播發展太過迅捷,如今的古典音樂家幾乎人人都要經營官方網站及若干社交媒體專頁,實時與粉絲和樂迷互動,生怕稍不留心便落入「過時」或「過氣」的泥潭中,好不容易掙扎出來,再看樂壇,早已是後輩的天地。

  二十世紀著名的古典音樂家卻不怎麼在乎「曝光率」這件事情。上周本欄文章中提到的里赫特,一生中接受的專訪數量寥寥無幾;因演奏《哥德堡變奏曲》而被全世界樂迷熟知的加拿大鋼琴家古爾德,私人電話簿中的名字不超過十個;還有那位被稱作二十世紀鋼琴巨匠的俄羅斯人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一九○三至一九八九),多次在事業高峰時選擇退隱(最久的一次長達十二年),而且,每次復出都能給樂壇帶來轟動,難怪成為後世音樂家競相效仿的傳奇。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人們都知道,鋼琴家被樂迷稱讚乃至崇拜並不稀奇,被同行稱讚乃至崇拜才是稀奇。

  霍洛維茨的確當得起「傳奇」和「偉大」這樣的盛名,因為他的技巧可謂是無可挑剔。一九二五年,這個初出茅廬的俄羅斯年輕人去德國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當他以狂飆突進的架勢奏畢這首難度極高,甚至一度被傳為無法演奏的炫技名曲後,指揮家忍不住跳下台去看他的手,想知道怎樣的一雙手,才能將這首「柴一」開篇處那些令到許多鋼琴家心驚不已的眾多和弦奏得氣勢萬千,又能不費吹灰之力地彈出最撩撥心弦的慢板弱音。

  像是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第二和第三鋼琴協奏曲這樣的「怪獸」,有些鋼琴家想要馴服它們,必得用上全身的力氣(我曾經見過某位鋼琴家奏畢「拉三」後汗流浹背,不得不換一套襯衫西裝才能出來謝幕),而霍洛維茨不然。他總是能夠雲淡風輕地坐在鋼琴前,不緊不慢地整理衣裝,然後抬手便是氣勢磅礴地大筆揮毫。我每次聽他一九七八年初在卡內基音樂廳與指揮家尤金奧曼迪以及紐約愛樂樂團合作「拉三」,都會聽得心潮澎湃,宛若旅行中眼見山海之壯美而深深震撼。誰能想到呢,那時坐在鋼琴前奏出如此輝煌聲響的,竟是一位七十五歲的老人。

  霍洛維茨名列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之列,絕不僅僅因為他能將「拉三」奏得生猛甚至癲狂,還在於他在詮釋那些輕柔曼妙的旋律時,也總能恰到好處地展現其中的曖昧與詩意。像那個年代的不少蘇聯藝術家一樣,霍洛維茲在一九二○年代去往美國發展,整整六十年後才首度回國舉辦獨奏會。一九八六年,八十三歲的鋼琴家在莫斯科登台,倒數第三首曲目是舒曼《童年情景》組曲中的《夢幻曲》。明明是熟得不能再熟的曲目,卻奏得台下不少聽眾潸然落淚。依我在後來上映的紀錄片中所見,台下觀眾哪裏是在聽音樂呢?分明是沿着那樂音向上回溯,找見自己的童年了吧。

  鋼琴家在台上,鮮花和掌聲多了,怕會耐不住寂寞,受不了批評和冷遇。霍洛維茨從不在意那些。他一生中三次主動退隱,最早的一次是在三十二歲那年,最久的一次消失在舞台上長達十二年,可一九六五年的復出音樂會仍然引得樂迷大排長龍,一票難求。你可以說他幸運,可以說他天賦卓絕,但怎樣好運的天才,都無法避免「成名一時易,成名一世難」的考驗,而這其中需要留心的,不單是為樂的技巧,更是做人的奧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