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試析香港晚報的消失\張茅

時間:2018-12-30 03:17:37來源:大公報

  圖:相比上世紀中期,如今的香港報紙檔已不多見\資料圖片

  拙文《失卻的報業黃金年代》刊出後,有報業朋友閒話一番,收到資深報人龐日昌兄傳來訊息,指出我走漏多家報紙,他一一作了補漏,晚報補充名單有:今夜報、中聲晚報、正午報、天方夜報、新午報、紅綠晚報、南華晚報、大晚報;日報補充名單:早報、好報、先生日報、大中報、超然報、環球日報、田豐日報、綠邨日報、紅綠日報;馬經補充:馬路。還有少為人知的羽公報,主辦人是佛山一位著名儒醫,社址在灣仔春園街,出版幾個月即結束,報紙編排與內容不詳,十分冷門。

  這樣一來,日報由我原來的數量再增十家;晚報再增八家,共二十家晚報。走漏的報紙中一部分我是相熟的,例如正午報、天方夜報,與循環日報為一家,先出版日報,再出正午報,後來加出天方夜報,說明當時看好晚報市場。大晚報駐九龍記者李耀、陳子洋等十數記者,每日在普慶戲院二樓高華大酒樓見面,新午報社長麥煒明是新晚報時候的同事,竟也忘了,難說沒有遺漏,請行家補充,砌出一份完整的報章名單。

  香港當時人口三百六十萬,晚報多至二十家,這數字雖不至國際大城市之最也不遠矣,今日讀者聽來,大概不可思議吧。更不可思議的是,蒸蒸日上,黃金歲月的香港晚報業,最後結果一份也沒有留下,在國際大都會消失得一乾二淨,不是很富傳奇嗎?

  對於晚報市場的形成與迅速崛起,以下是我若干想法,試以分析:

  (一)崛起的背景  

  新聞時段的佔據是其一,日報編採至印刷出版時間,一般習慣從下午一時半開始上班工作,至凌晨一時或一時半,共約十或十一小時,這十一小時,是日所佔的新聞時段,在時間分配上,本地新聞時段佔三分之二,國際新聞時段佔三分之一,這是時差所形成。

  日報截稿以後的空間,便是晚報新聞時段,即由凌晨一時半至下午一時半的十二小時,屬晚報時段,有少數夜報稍長一、兩小時,這段時間發生的本港新聞或國際消息,均刊於當天日晚報,說明新聞來源充裕,市民即時讀到即日新鮮出爐新聞,而不需看隔夜消息。在我任職記者期間若干哄動新聞,均發生於晚報時間,記憶中如:邵氏紅星林黛自殺、足球總會主席、富商綁架勒索案跨年度新聞,最後發現屍埋淺水灣道山坡,證實已被撕票;明德銀行、恒生很行、廖創興、廣東信託、永隆、遠東、道亨等銀行大擠提;藍田及半山旭龢道山泥傾瀉塌樓大災難;新蒲崗塑膠花廠警方鎮壓工潮……國際方面,美國總統里根遇刺、王妃戴安娜車禍身亡……均成為晚報哄動一時的大新聞。足與日報分庭抗禮,逐步形成晚報大量讀者群。

  工業起飛社會需求為其二。工業起飛年代,廠商、出入口貿易公司,需及時掌握訂單來源、貨物付運、船期出口日期等訊息,成為行業競爭條件;大量男女工投入工廠,「藍領」一詞出現,市民生活提升,百貨及酒樓業興旺。而廠家生意酬酢,則令夜總會興起,舞廳如雨後春筍。電影成為大眾周末周日消費,人人追求娛樂。生活改善後隨着對精神糧食的需要。刺激晚報崛起,這時的午報、夜報版面足,以突發新聞為主,其他版面為夜總會、舞廳、酒樓、電影、「今宵何處尋」大量消費消息,迎合不同類型市民閱讀。

  幾家主流「綜合性」大型晚報,銷量以星島及新晚一時瑜亮,內容豐富,政治、經濟、民生、社會事件,社團活動、電影、文化藝術、教育及婦女兒童家庭生活。進出口貿易發達打開市民視野,國際消息在主流晚報詳細報道僅次於本地新聞。

  概括起來,香港經濟發展期,營造了晚報黃金歲月,上落班時段,市民在車上船上拿着晚報看,把報紙帶回家。

  晚報的衰落,報界本身多認為受電視影響,此無異議,但影響力大小,有待商榷,晚報遇到的致命打擊,另有強大對手。

  (二)衰落的外在原因

  海底隧道出現,改變晚報的生存環境。晚報主要銷售不在於港九各區大小報攤,在於港九三十條渡海小輪碼頭的報紙檔。隧道未建成時,香港人口三百六十萬,一九六六年天星小輪每日十六萬人次,全年五千四百萬搭客。油麻地小輪紅磡線每日載客二萬三千人次,油麻地小輪公司擁有二十多條航線,人流最大在油麻地、旺角、佐敦、深水埗、北角、筲箕灣等,紅磡不是主線。一九六四年海事處年報公布數字,三十條小輪航線一年乘客人次兩億,這龐大人流才是晚報主場,養活全港晚報,下班時間,市民搭船回家,有二十五分鐘看報時間,把報紙帶回家,許多家庭有閱報習慣。

  隧道通車以後,航線結束,碼頭關閉,搭客改乘地鐵,晚報由此失去一年兩億的人流的主場,銷量暴跌,並失去翻身的機會。生存空間重創。

  還有是報販的變化,一九六六年我探訪兩個報販家庭,一個住灣仔霎西街,當時仍有人住舊唐樓,這報販家庭已住自置的新唐樓,我才了解報販的生活優於白領。他們不願意繼續凌晨三時上街取報紙回檔口,下午又取晚報,晚上八、九點收工。夫婦兩人結束報攤在家養老,兩個女兒去做銷售員,不做「報紙妹」。報販結業或提早收市,削弱晚報銷量。

  九十年代報業惡性競爭首當其衝看似日報,真正最大影響是晚報。

  自三家大報掀起減價戰、不按章出牌,大灑金錢,鬥個死活,破壞報業良性競爭,日報首當其衝,多家日報陷入困境,出現裁員,節省各項開支,減少虧蝕,苦撐不下,最後一步將集團所屬晚報結束,集中資金以保日報辦下去。工商日報結束前,先停辦晚報,華僑日報結束前,先關閉華僑晚報,星島日報如是,出售日報前,早把星島晚報結束。競爭結果,作為子報的晚報先蒙其害率先落幕,母報隨後結束。

  目前主流認為電視的影響最大,大量娛樂節目提供家庭消閒,侵蝕讀者閱讀時間。現在不妨從幾家日報的情況去看,受電視負面影響還是有限,電視同樣受手機影響。

  原因是電視也有本身局限的一面,綜合性晚報內容頗多、不是電視可完全取代的,例如新晚報有美術版、漫畫版、音樂版、攝影版、文學版、食經版……電視不可代替,「上海灘」發哥、狄波拉,「京華春夢」汪阿姐,伍衛國,劇集熱爆全城,晚報依舊暢銷,我是將電視影響僅放在較次位置。

  綜合來說,地鐵的出現,渡海小輪的變化、徹底改變三百六十萬市民上落班及出行的交通習慣,晚報失去主要銷售地盤,生存空間大幅收縮,這方面的打擊比其他方面顯見嚴重;後來發生的報業惡性競爭,弱勢已成的晚報不堪招架。

  市區重大的交通轉型變化,足以冒出一個新商區,也可把「樓蘭王國」變為廢墟,試以舊日旺角碼頭幾條商業街及街市繁華景象為例,自碼頭結束,剩下的商店門面殘舊,街市收縮,「人唔多一個」被邊緣化,成為鬧市中的冷角,正是晚報由興盛走向滅絕的寫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