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肉脯與「肉紙」各有風味,各藏文化\資料圖片
記得初到香港,每到銅鑼灣,怡和街和渣甸街交叉口處,濃濃的烤肉味道引得唾液橫流,怎一個肉香了得。對於一隻食肉動物來說,烤肉能將肉汁烘出、油脂爆開、瘦肉乍熟,像樂譜相互激盪一般,讓肉的每個分子相互交融,奏出香味的最美樂章。這家店舖,是美珍香。後來發現它有很多分店,是一家連鎖式經營的舖頭。不是每家都有如此香味,也就是說,不是每家都是現場製作的。
原來,美珍香是新加坡品牌,創立於一九三三年,牛肉乾、豬肉乾、肉鬆等各種小食。當年的創辦人張瑞意老先生,還是年輕小伙兒,在牛車水一帶沿街售賣家傳秘方肉乾。香氣四溢,就是最好的招牌。後來到新加坡出差,又了解到還有另外兩家肉乾,也是非常有名,林志源和胡振隆。筆者相對傾心的,是林志源。美珍香和林志源的策略,就如同澳門的杏仁餅,前者走擴張路線,商業化氣息濃,後者走傳統路線,酒香不怕巷子深。各有各的味道。林志源沒那麼油,也不算很甜,相對薄一些,適合反油脂一族;美珍香甜膩,更受小朋友和口味重一族。
要用上好的肉,才能做出好吃的肉乾,加上工序繁複、烤製時間久,所以價格「不菲」。不過,美珍香稱自己賣的是肉乾,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是肉脯。肉乾和肉脯的區別,前者能看到肉的纖維,比如牛肉乾,可以邊吃邊有肉的絲狀物質;而肉脯是肉糜經過醃製和烤製而成,吃起來相對柔軟,感覺不到長條絲的肉纖維,尤其適合牙口不好的人士。
吃了那麼多次的肉乾和肉脯,美珍香對自己的官方宣傳文案中,「肉乾」二字不斷出現,這讓專業吃貨不禁懷疑,當家人的美食專業程度和傳承歷史的心,是不是精力更多用在了擴張店舖上面。
追本溯源,肉脯當回到古代閩西客家聚居區,據說是閩西八大乾之一。所謂閩西八大乾,是古代汀州府八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包括長汀豆腐乾、連城地瓜乾、永定菜乾、上杭蘿蔔乾、武平豬膽乾、明溪肉脯乾、寧化老鼠乾與清流筍乾。
由於客家人的遷徙生活,包括後來的海上捕撈作業,需要製作易於保存、便於攜帶的食品,因此客家先民就地取材,製作了筍乾、蕨菜乾、鹹菜乾、蘿蔔乾等食品,而「閩西八大乾」就是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八種。這儼然成了閩西客家文化的美食載體。
能夠傳承下來,而且能夠發揚光大,並銳意創新,才是對美食和文化最大的厚愛。
近日,友人從江蘇靖江捎來的王福記「豬肉紙」,之前吃過不少台灣的「豬肉紙」,大抵一片平鋪直敘的大塊脆的烤豬肉脯,可能比普通的脆豬肉脯薄一些而已。
第一次享用這看起來像雞蛋卷似的豬肉紙,讓老饕不禁熱淚盈眶,可以將紙做到如此薄,又可以將卷做到比雞蛋卷還細膩,中間又夾雜了黑芝麻、杏仁碎片果仁等,烤製而成,真是下足了工夫。
像紙一樣薄脆,並捲成蛋卷一樣的豬肉紙,中間還夾了一層海苔薄脆,不禁感慨工藝之匠心,食物之精心。如此,應該稱之為「豬肉紙卷」,抑或「豬肉畫卷」,既尊重了原材料,又將文學文化之情躍然紙上,像畫卷一樣細膩地捲起來。海苔一層是畫幕,而豬肉一層是畫卷,不負美食不負卿。
打開盒子,每個豬肉卷精緻地被分開包裝,每個包裝上寫着,薄如蟬翼、脆香可口。口號不是喊出來的,真的做到了,令老饕為之動容。
靖江的肉脯,從雙魚牌到而今的王福記,帶動了一種文化現象,做到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秉承了融到血液裏面的細膩,怎一個細膩了得。從筆者之前寫過的程序繁雜、可以喝的靖江湯包,到細糯無比的靖江香沙芋,三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離不開當地的水土,更離不開細膩精緻的一方百姓。
說到雙魚牌肉脯,相傳也是幾位福建的兄弟漂洋過海,到了靖江這遍土地上,將肉脯文化落地生根發芽。到網上查詢肉脯,百度百科上對於肉脯的介紹,第一句話就是:靖江肉脯最為出名,被人們喜愛。其中比較知名的有雙魚、伊香、金獎等。
靖江肉脯的主材料是豬肉以及雞蛋,豬肉具有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而雞蛋則比較適宜消瘦、免疫力低、記憶力下降、貧血、水腫等症狀的人群,生長發育停滯的兒童。二者交融,工藝考究,可謂既開心又保健的零食上品。
閩西的文化,漂洋過海,南到新加坡,雖然全世界開店,但被稱為肉乾;北到靖江,保留傳統的同時,創新不斷。做成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還帶動了一大批新的品牌,也遠銷日本、俄羅斯、東南亞及港澳地區等地。
筆者想來想去,小小肉脯,就像一枝飄零的蒲公英,落在不同的地方,生根發芽,產出看似相同實際不同的成果,細微之處見真章,成了當地文化的一種折射。美食作為文化的載體,其投射出來的文化張力,非常值得思考。
就像每個人作為流動的文化載體,遍遊世界名川河流之時,你坐在餐桌上,隔壁桌看到的你,就是你所在地區的文化折射。每個人都要善待所做的每一件事,反觀自己的言談舉止,就像天鵝愛惜自己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