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立冬稻米香\劉軍君

時間:2018-11-09 03:17:00來源:大公報

  「年年十月暮,珠稻欲垂新。」說的正是立冬這時候,菜園裏果蔬盡藏,田地玉米堆滿了倉,埂邊間種的小豆、黃豆、青豆也收拾妥當,正紅橙黃綠的,一簸箕一簸箕曬在院場上,而一年中最忙碌最重要的水稻收割季才正式開始。以前是全家齊上陣用手裏輕快的鐮刀一壟一壟,一畝一畝地將金黃的稻秧割倒,打繞成捆兒,再曬上幾天運到打稻場一捆捆兒的脫粒、裝袋,沒個十天半個月忙不完。如今先進的割稻機一來,邊收邊脫粒邊裝袋,老姨家的五十畝水稻只用了一天就收割完成,五百多袋稻穀到了晚上九點鐘就滿滿當當地裝滿了西廂庫房。隔天,我們就拉着幾袋新收的稻子到鄰村的磨房,過稱磨米,出米率還不錯,一百斤稻穀可以出七十斤大米。看着新出的米粒稍扁,半透明色,清潤亮澤。背回家去,生火淘米做飯,不多時新米飯就端上了桌。昨天還是一片兒稻穗生在田間看雲,今天就米粒盈斗嘗新。熱騰騰的新米飯,果真鬆軟清黏,米香四溢,只配上前幾日媽媽醃漬的黃瓜條就吃了滿滿一碗。怪不得古往今來,人們都有「吃新」的習俗,連身在異鄉的人都不免寫詩感嘆: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

  說來稻米,是東北人最基本的主食。從五月初育秧到十月末收穫,生長周期在六個月左右,陽光雨露充分,所以東北寒地黑土種植出來的一季稻米非常好吃。稻作為五穀之首,也是大部分中國人飲食百味的底色。神農嘗百草而來的稻米無疑是大地帶來人類洪荒之初最美的禮物。自古便有的「開門七件事」,米排在了第二的位置,可見米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黃帝內經》中提到:「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是說稻米是融天地之合,陽光照耀,雨露滋養,春種秋收,集聚自然精華的種粒,味道和營養自然也是完整而全面的。唐朝詩人李紳的那首《憫農》常常是我們小時候最先會背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小時候在鄉下長大,一年四季操忙農事的姥爺、姥姥早早就教育我要愛惜糧食,花飯碗要吃得乾乾淨淨,不能剩一個飯粒。因為姥姥說,丫頭剩飯碗,長大變麻臉,小子剩飯碗,長大娶麻臉。大鐵鍋灶堂火燜出來的米飯,我總也吃不膩,鍋底的飯嘎巴一邊熗一邊捲着團兒,吃在嘴裏一股糊香,又有點脆脆的甜味。那時候我們還喜歡在稻田邊玩,水稻田裏有小草魚,小青蛙,有綠浮萍和開白花的野慈姑,有低飛的紅蜻蜓,走在田埂上有跳起的小螞蚱和採也採不過來的美麗野花。玩餓了跑回去趁大人不在家,一碗冷米飯,舀上一勺豬油,淋點醬油一拌,拌得米粒油亮,晶瑩剔透,米香、肉香、醬香糾纏在一起激盪開來,一碗吃完心裏就美得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小孩。秋收後我們會在老師帶領下坐着大馬車去揀稻穗,撅着屁股揀個大半天,再美滋滋地迎着夕陽,抱着沉甸甸一小籃稻穗回家。初冬時拉回家壘在家家戶戶大門的稻草垛也是小孩子的遊戲樂園。我們在草垛邊玩捉迷藏、過家家,爬上草垛頂練功、練膽兒、唱歌、數星星,有時還能發現幾個紅皮大雞蛋。

  看來稻米既是平常之物,也是人之大愛。質樸如稻米的生活才能呵護最脆弱的生命,才能在無法預料的世事面前,仍可以找到自由呼吸和生長的空間,在霜天暮野後依舊牽動着過往的回憶,承載着明天希望的歡顏。如今秋收已過,新米在立冬前後紛紛上市,去市集、去鄉間買上幾十斤新大米與家人一起分享窗外雪花初綻,桌前米飯飄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