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漢代蒜盒糅合中西藝術/荃 葵

時間:2018-10-21 03:16:37來源:大公報

  圖:蒜頭紋銀盒糅合中西超凡藝術/作者供圖

  在香港海事博物館看到一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蒜頭紋銀盒文物展品,一九八三年從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屬西漢(公元前二○二年至公元八年)時代物品。蒜頭紋銀盒工藝卓著,別具韻味,有學者認為是嶺南地區最早發現的舶來品;也有學者經過科學分析,認為不排除是中國製造;更有學者說它先是舶來品,傳入中國後,由中國工匠再加工,是中西合璧,甚具創意的藝術品。

  蒜頭紋銀盒,看上去很像顆蒜頭。蒜頭,簡稱蒜,是蔥科蔥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是中亞、西亞一帶,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中亞,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五國;西亞,自伊朗至土耳其。這些國家,是陸上絲路的重要國家。蒜頭傳入中國,加上有此出土蒜頭銀盒,不論陸路或海路,古代絲路與中原交往密切可見一斑。銀盒出土後,有學者認為它很像伊朗古蘇薩城(今伊朗舒什特爾)出土刻有波斯薛西斯王朝的金銀器,可能是南越先民請西亞波斯商人「代購」的,屬嶺南地區最早的舶來品。

  銀盒由捶揲方法製成。捶揲是使金銀器成形的一種工藝,工匠藉金銀質地柔軟、延展性強的特點,反覆捶打、敲擊金銀塊,使其延伸展開成片狀,這是對金屬坯料施加壓力,使其產生變形,按要求打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捶揲工藝早在唐代已經成熟,宋代已能巧妙地運用。原是冷冰冰的金屬,經過捶揲技巧,變成美麗溫暖的藝術品。蒜頭銀盒上的凹凸紋,錯綜有序,明暗輝映,折射貴金屬之美,正是由捶揲打造而成。銀盒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近日借給香港展覽。銀盒作扁球形,蓋面隆圓,通高十二點一厘米,腹徑十四點八厘米,底部有銅圈足座,是用銀焊固定圓柱狀的凸榫,銅圈是另鑄的。有學者分析,銀盒的蓋鈕所含的金和銅含量比銀盒本身大兩至三倍。拿在同一墓中出土的銀錠比較,銀錠和蓋鈕的金和銅含量接近,銀錠是中國產物,說明銀錠和蓋鈕可能是同一個來源,意即銀盒於漢時傳入中國後,中國工匠按照其時慣用的盒模式,蓋上加鈕。加上盒底的圈足,如此局部加工改良,足見早在二千多年前南越先民對舶來品有因地制宜的創新精神。

  銀盒出土自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號稱文帝,公元前一三七年至一二二年在位。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是廣府文化源頭,一九九六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建築面積逾一萬七千四百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

  南方的海上絲路,由波斯灣經印度洋,從廣東進入中國。從古絲路到現代絲路,中國和國際間的「一帶一路」紐帶,參與的國家和地區數目與日俱增,貿易和文化交流暢順,衍生的友誼深具歷史底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