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長遠發展/「本地重造」是未來重要出路

時間:2024-04-20 04:02:30來源:大公报

  本港的回收品主要出口到內地或東南亞國家進行再造,但近年各地收緊回收品要求,成本也增高。劉耀成認為,將部分回收品留在本地重造,未來會是一個重要的出路。「劉財記」廠房內放着一部塑膠製袋造機器,將收集來的LDPE膠重新製作成為塑料袋,然後賣給本地回收商。但劉耀成坦言,香港的人工及租金成本太貴,重造出來的物品價格因而較高昂,競爭力遠低於內地和東南亞國家,暫時只有塑膠及紙張比較適合在本地重造。

  「劉財記」近年嘗試重造工作,購置的膠袋機高約6米,工廠收集到的LDPE膠,在機器內溶成膠粒,重造成黑色膠袋,一部機器一次可處理約5噸LDPE膠。生產的膠袋以低於市價賣給回收商,用來裝回收品,然後送回來,循環再造。劉耀成說,「香港重造塑膠會比較好做,工序簡單,成本較低。但還是地方問題,產能有限,內地這些機器,一部超過10米高,地方大,數量多,重造產能不可同日,但這是一個開始及嘗試。」

  各地收緊進出口條例礙發展

  至於廢紙,「劉財記」是運送到內地造紙廠重造,報紙可重造為新聞紙,書寫紙重造為祭祀用的迷信紙、抹手紙等,一般紙皮造成包裝物料。但回收物料的進出口條例近年不斷收緊,費用也越來越貴,劉耀成認為,長遠而言,香港需要有本地的重造產業。2025年環保園的造紙廠將開始運作,預料每月可重造6萬噸廢紙,足以應付本港現時每月回收的4萬多噸廢紙。

  但亦並非所有回收品都適合本地重造,例如塑料及金屬,若本地重造回金屬材料或塑膠玩具,扣除高昂租金及人工成本,競爭力不及內地及東南亞國家。劉耀成認為,在本地進行重造,政府的政策及社會的態度均非常重要,他舉例在歐洲,有國家實行塑膠重造,將汽水膠樽重造為同樣功能和樣式的樽,但成本貴過用新的石油原料生產的樽,「但別人為了環保及回收,就是願意這樣做,這很看政府及社會的支持與否。」

  大公報記者伍軒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