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2025立法會選舉/選舉論壇76%聚焦經濟發展

時間:2025-11-16 05:02:03來源:大公报

  圖:今屆立法會選舉至昨日已完成10場地方選區論壇,人工智能數據分析顯示,地方選區論壇候選人大比數聚焦民生經濟發展。圖為11日首場舉行的新界東北論壇。

  2025年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7日舉行,特區政府首次牽頭舉辦的「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至昨日已完成共10場地方選區論壇。論壇呈現嶄新氣象,氛圍熱烈,各候選人理性務實、良性競爭,「比政綱、比能力」,與完善選舉制度前的「泥漿摔角」形成鮮明對比。

  據《大公報》委託學術機構使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顯示地方選區論壇候選人聚焦民生保障(63.6%)、經濟發展(76.4%)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51%)三大核心議題。候選人在互問環節最關注「政策是否切合實際」及「政策如何落地」,並圍繞住房、就業、區域合作等具體政策展開交鋒,體現選舉文化從口號倡議向務實執行的深刻轉變。\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由特區政府首次牽頭舉辦的「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有39場。論壇涵蓋選舉委員會界別、10個地方選區及28個功能界別。論壇設有候選人自我介紹、助選團打氣、問答及特定議題辯論等環節,候選人可以點名提問其他對手,但各人按既定問答次序發言。

  根據AI數據分析,在已舉辦的10場地方選區論壇中,民生類、經濟發展類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類議題佔據了主導地位。

  民生保障議題佔63.6%,內容包括住房、醫療、就業、扶貧等領域。新界西北選區論壇上,候選人就直言不諱地指出基層市民常常要「搭車搭到懷疑人生」,道出了交通不便的日常困擾。

  經濟發展議題佔76.4%,內容包括產業、區域發展等。新界東北候選人圍繞生態旅遊與創新產業展開討論,九龍中候選人更聚焦於啟德體育園和盛事經濟的發展潛力。

  提政綱互動 擦出激辯火花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類佔51%。多名候選人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指出香港要利用好「背靠祖國」優勢,深化與內地合作。有候選人建議借鑒粵港澳共同承辦十五運會的經驗,與粵澳合作申辦奧運會,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有人則建議香港加強利用融資平台的角色,聯合更多內地企業「併船出海」。而有關吸引高端人才,以及本地人才培育的議題佔37.5%。

  在互問環節中,候選人主要集中在民生保障與經濟發展兩大領域,展現了對政策落地效率的高度關注。

  有的選區候選人以「提問─回應」的務實模式闡述政見,而新界東南的互動則呈現「質疑─反問」的激辯火花。該區候選人張美雄與陳志豪就低空經濟開發西貢島嶼旅遊的可行性展開質疑與反問。一個直接質疑「低空經濟」政策是「口號式倡議」,另一個列舉大灣區實例反問「為何西貢不能借鑒」,展現了辯論的技術深度。

  選舉論壇獲市民正面評價

  自11月11日以來的AI數據顯示,公眾對本次立法會選舉論壇反響積極,網上中英文發文超過1690條,社交平台上的互動總量達9萬次,顯示公眾關注度頗高。從網民情緒分析來看,對選舉論壇正面評價達68.1%,表明網民對於本次立法會選舉普遍持積極樂觀或理性看待的態度。

  候選人關注政策如何落地

  AI數據分析反映,是次論壇呈現出三個顯著特點:首先,互問聚焦「落地性」──無論民生還是經濟議題,候選人互問均圍繞「政策如何落地」「是否切合實際」展開,避免空泛討論,體現選舉論壇的實用導向。其次,民生與經濟是永恆爭議點,反映無論哪個選區,「安居樂業」都是候選人與選民最關心的核心,也是政策主張差異最明顯的領域。最後,少數族裔、舊樓、醫療等「共性民生痛點」獲跨選區關注──九龍西的少數族裔融入、舊樓處理、醫療輪候問題,與其他選區的住房、就業問題同屬民生類核心,成為候選人互動的優先切入點。

  數據分析顯示,本次論壇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摒棄了極端與攻擊性的惡鬥,取而代之的是比拼政綱、比拼建樹、比拼能力的良性競爭。儘管沒了以往那種謾罵式的「火藥味」,但本屆立法會選舉論壇比以往更加考驗候選人的能力水平和擔當。

  香港島東候選人包括吳秋北、植潔鈴、郭浩景、阮建中、李清霞。香港島西候選人包括楊哲安、陳家珮、黃秋萍、陳學鋒、郭偉强。九龍東候選人包括鄧家彪、張培剛、顏汶羽、陳進雄、梁思韻。九龍西候選人包括關煒曦、劉愛詩、梁文廣、龐朝輝、鄭泳舜。九龍中候選人包括李超宇、楊諾軒、楊永杰、李慧琼、丘燿誠、譚莉儀。新界東南候選人包括葉傲冬、李貞儀、方國珊、張美雄、陳志豪。新界北候選人包括譚鎮國、曾勁聰、沈豪傑、廖子聰、姚銘。新界西北候選人包括周浩鼎、莊豪鋒、梁明堅、甘文鋒、陸頌雄。新界西南候選人包括盧婉婷、郭芙蓉、陳穎欣、張文嘉、莫綺琪。新界東北候選人包括陳克勤、李梓敬、黃頴灝、古偉冰、鄧肇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