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專家建議/秋冬巧用人參 溫補不燥養藏養肺\趙繼福

時間:2025-11-16 05:01:24來源:大公报

  上圖:生長中的人參花。下圖:吉林人參。\攝影:王琳琳

  香港秋冬氣候以「燥邪當令」與「陽氣漸收」為特點。燥邪易侵襲人體,尤其傷肺,人們容易出現口乾咽燥、皮膚乾燥、乾咳少痰等症狀。同時,秋冬自然界陽氣收斂,體表陽氣相對不足,導致人們易出現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等臨床症狀。此外,陽氣收斂還可能影響脾胃運化功能,部分人會出現食欲略增但消化能力減弱的情況。

  在中醫理論中,人參為百草之王。其性味甘、微苦,微溫,歸心、肺、脾、腎經,功效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能補養人體根本之氣,改善氣虛乏力等問題。人參是秋冬進補之佳品。人參的溫補性有助陽氣內斂,補秋冬耗損的元氣;其生津功效可緩解燥邪傷津,同時能健脾益肺,契合秋冬「養藏」「養肺」的養生原則,幫助身體儲備能量。

  人參分為兩類,一類是野生品,名「野山參」;一類是栽培品,名「園參」。按生長環境分為野生人參、林下山參、移山參、園參。按加工方法分為鮮參、生曬參、紅參。拿野生人參、林下參和園參舉例,野生山參自然生成,時間積累,補氣強,適氣虛重者;林下山參仿野生,藥性中等,適氣虛較明顯者;園參人工種,補氣弱,適輕微氣虛或日常保健。

  判斷是否適合服用人參,可通過觀察體質及症狀來區分。氣虛體質者常感乏力、精神差、稍動就累,或怕冷、易感冒;氣陰兩虛者在此基礎上,還會有口乾、咽燥、津傷口渴,這類人群可借用人參的止渴生津之妙用來調理。而不適合的情況為濕熱體質者,常有口苦、舌苔黃膩、身體困重;虛火上炎者口舌生瘡、面紅目赤、潮熱盜汗;有發燒、咽痛等實熱證時,服用人參反而易加重「上火」症狀。

  針對香港常見體質,人參食療養生有多種形式:第一,打粉沖服。人參乾品可以打粉,每日一克,溫開水沖服;第二,切片泡水。每天二至三片人參,開水浸泡後,頻飲,最後將人參嚼服;第三,人參蜜片。將乾品或鮮品人參片,與蜂蜜混合,置入冰箱內,每次取二至三片泡水;第四,人參雞湯。將人參乾品或鮮品一至二個,或人參片,與雞肉同時燉湯服用。另外,亦可將人參切碎包餃餡、與雜糧打粉做煎餅、泡人參酒等。

  人參與常見食材搭配,能互補增效、規避偏性。搭配瘦肉、雞肉,可協同增強補氣養血效果,適合日常滋補;搭配山藥、茯苓,能平衡人參補氣的滯膩感,健脾祛濕;搭配麥冬、玉竹,可中和溫性防上火。進補人參時應注意,在感冒時或陰虛火旺體質者忌服。忌與蘿蔔、濃茶同服,孕婦、慢性病患者食用前需諮詢醫生。

  除了藥膳,秋冬養生還可以注重養陰防燥潤肺,注意腰腹腳保暖;早睡以養陽氣,少躁動;適度散步,忌大汗耗氣,助身體斂藏。

  (作者為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北京東直門醫院國際部特聘專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