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勢不可擋/中國經濟現韌性 民企捲出競爭力

時間:2025-11-01 05:01:48來源:大公报

  圖:在「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中,嘉賓指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在多個領域構築起競爭優勢。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第八屆「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昨日舉行,在主題為「十五五與中國經濟的確定性、挑戰與機遇」的圓桌討論中,多位與會嘉賓指出,中國經濟在近年來展現出強大韌性,特別是在應對疫情衝擊與中美博弈等關鍵挑戰時,一批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在多個領域構築起競爭優勢。另外,在科技領域經歷了前幾年的集中突破後,儘管未來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嚴峻,博弈態勢可能進一步加劇,但中國科技發展預計將更具底氣,形成更多實質性優勢,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公報記者 李樂兒

  港大經管學院院長、香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洪濱指出,中國真正在國際上形成競爭力,甚至在某些領域具備「卡脖子」能力的產業,絕大多數是由民營企業主導、並通過高度市場競爭「捲」出來的。

  這種強大的競爭力背後,也不乏對於「產能」的討論。不過,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周浩認為,「供給也可以創造需求。」

  他指出,近年來新能源的發展,黃金飾品、盲盒手辦等新消費的興起,相信與過往面臨「產能過剩」的局面完全不同。

  蔡洪濱補充,這些企業並非依賴單一巨頭,而是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生態中,通過「先捲自己,再捲世界」的方式,實現了成本、效率和供應鏈的極致優化,最終在眾多細分領域取得了全球主導地位。他進一步表示,「未來中美之間最頂峰的對決或將是場AI對決。」

  全國擁抱變革 應用場景大

  對於AI競爭,晨曦投資首席投資官兼聯合創始人楊曉帆表示,美國優勢在於高端芯片、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原始創新及其成熟的2B(面向企業)市場與數據基礎;中國優勢則在於龐大的應用場景、全社會擁抱技術變革的極高速度,以及「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同時,全國上下推動「AI+」的產業政策與統一大市場,構成了獨特的組織資源。

  技術替代 打破美國卡脖子

  面對中美科技與貿易領域的長期博弈,楊曉帆認為,純粹的「脫鈎」難以實現,現實中更可能出現的是「繞行」。他直言:「世界上沒有繞不開的卡子。」芯片等領域的封鎖固然帶來短期陣痛,但通過第三方區域、技術替代方案等非傳統路徑,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會以更靈活的方式持續。這種韌性,使得絕對的隔離變得困難。

  與此同時,中國在戰略上正變得更加主動。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博士熊奕分析,是次規劃中「開放」優先級的大幅提升,標誌着一種根本性的轉變,從被動應對轉向積極作為。通過更高水平的開放來影響和重塑全球規則與供應鏈,成為中國應對挑戰、並化解外部關於「產能」質疑的新思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