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區政府積極發展創新科技,已累計投入資金超過2000億元,不僅吸引了許多國際和內地大型科企落戶香港,本地中小型科企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大部分具備研發實力。然而,銀行業習慣以物業、股票、機器等有形資產作為貸款審批依據,加上科技發展迅速,銀行未必能完全掌握科企的實際情況,導致知識產權融資在香港發展受阻。因此,知識產權融資沙盒的推出,有望為科技企業開拓新的融資渠道,值得各界鼓勵與支持。
儘管知識產權融資沙盒,可能成為中小型科企發展的重要助力,但在推行過程中,各方仍需關注若干事項。例如,如何確保知識產權的估值與市場價格相符?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環境下,若出現新技術導致原有知識產權價值下降,相關持份者如何應對?這些問題都考驗各方的應變能力。預計銀行在計劃初期會持較審慎態度,待累積一定經驗後,相關融資模式才會逐漸普及。
要讓社會接受知識產權融資,政府需要加強宣傳與教育工作。除了為銀行從業員提供培訓,幫助他們了解相關內容外,也可透過講座等形式,向大專院校及社會推廣。如果沙盒計劃成功推行,將吸引更多科技企業選擇香港,對推動香港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具有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貿發局及商會也應協助科企加強對外交流。香港每年舉辦大量國際會議和展覽,相關單位可考慮提供更多機會,讓本地科企展示技術與產品,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創新科技領域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