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理財服務站/本港學生理財能力降級

時間:2025-10-03 05:02:12來源:大公报

  圖:左起:香港會計師公會會計師大使白勵欣、會長歐振興,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副校長黃天忠。

  香港會計師公會最新調查顯示,本港中小學生有87.4%受訪者有儲蓄習慣,比率與兩年前的調查相若;而收取零用錢的途徑趨電子化,雖然現金(87.2%)仍為主要收取途徑,但以非現金方式收取卻穩步增長,反映非現金交易日漸普及。另外,小學生平均每周零用錢所得為93.8元、中學生則為320.9元,兩者均較兩年前調查分別上升81%及15%,增幅明顯並跑贏通脹,或意味家長透過提高子女的零用錢,以應付食品及交通等基礎消費的開支增長。/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香港會計師公會今年5月至6月期間,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超過2000名小四至中三學生,昨日發表《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2025》。該會會長歐振興表示,香港中小學生的理財能力為「B-」級,反映學生普遍對基礎理財知識已有掌握,但較上次調查(2023年進行)的「B」級稍為降級,主要是防範金融詐騙的意識仍有不足。

  67%曾借錢予他人

  調查顯示,有87.4%受訪學生有儲蓄習慣,比率與兩年前的調查相若;有一半受訪學生表示有記錄收人及支出習慣,比率較首次調查(2020)增加15個百分點,升幅顯著,反映學生的基本理財能力持續提升。當中,使用電子方式(如手機應用程式或電子表格)記賬的學生佔27%,已超越傳統紙本方式,顯示數碼化有助青少年實踐理財。

  學生除使用電子方式記賬外,收取零用錢的途徑亦趨電子化。調查顯示,雖然現金仍然為學生主要收取零用錢的途徑,但以非現金方式(如八達通、銀行轉賬及電子支付平台)收取零用錢的學生亦穩步增長,反映非現金交易日漸普及。另一方面,調查發現小學生平均每周零用錢所得為93.8元、中學生則為320.9元,兩者均較兩年前調查分別上升81%及15%,增幅明顯並跑贏通脹。

  調查除了學生收入與金錢規劃,亦持續追蹤學生的借貸行為。43.8%受訪學生表示曾向他人借錢,同時67%學生指曾借錢予他人,主要對象為朋友或同學。反映朋輩間的借貸已相當普遍。雖然學生主要因為出現突發情況(如忘記攜帶錢包)而需要借貸,但同時有約30%學生是以借貸應付娛樂相關開支,反映部分學生在預算管理與消費自律上仍有改善空間。公會建議,學生應妥善規劃開支,避免因非必要消費或額外支出而借貸。

  倡網絡安全納理財教育

  歐振興表示,基於調查結果,公會提出以下四點建議,分別是融合理財教育與生涯規劃、加強學生網絡安全及防範詐騙意識、強化財務責任感及風險辨識能力及加強支援「家校合作」,期望能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合作,持續提升香港理財教育。

  歐振興指出,將理財教育與生涯規劃內容融合,引導學生制定個人短、中、長期目標,讓學生明白妥善理財規劃是通往理想生活的起點,並通認識其背後正確的價值觀及意義。在數碼化趨勢下,各界應加強學生網絡安全及防範詐騙的意識,建議學校可在現有「資訊素養與電子安全」的學習架構中加入理財教育元素,包括密碼管理策略、防騙訊息識別技巧及安全支付操作知識等內容。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