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施政報告提出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早前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時表示,私人市場對在港拓黃金業務的反應很好,部分金融機構對設立倉儲甚有興趣,且有幾間煉金商亦有意到港發展。他透露,部分家族辦公室及金融機構出於戰略考慮,有意將黃金存放在香港或亞洲地區。
許正宇指出,目前上海黃金交易所主要進行場內交易,香港應先做場外交易(OTC)結算,這屬國際黃金交易主流方式,可對標國際產品,料先有一些國際標準的黃金合約在港清算。當市場建立後,下一步才與內地監管機構探索場內交易的互聯互通。
許正宇指,業界反映,現在內地黃金不可出境,擬與內地討論,可否通過特定安排,將境外黃金運到內地提煉後,再運回香港。他指,這種「兩頭在外」制度若可行,意味着「閉環煉金」可望令香港部分煉金服務在內地進行。
倉儲方面,現時特區政府正推動機管局及金融機構在港開展黃金倉儲,3年目標超越2000噸。他透露,很多金融機構都對此感興趣。貴金屬着重倉儲,由於價格昂貴,對於安全的保障及保安安排要求很高,需要下工夫。他又指,不擔心本港黃金交易人才不足,「大家是鼻子很靈敏的,聞到機會就會過來。」
團結基金:有助人民幣國際化
另外,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表示,歡迎施政報告提出加速建設國際黃金交易市場,由特區政府牽頭建立香港黃金中央清算系統。他認為,建立兩地黃金市場的實質連結,甚至互聯互通安排,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此舉可擴闊互聯互通產品種類,吸引更多國際資金和專業機構參與,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避險及資產配置的機會,從而鞏固香港金融市場的國際影響力。此外,機制也有助強化香港在人民幣清算、交易及定價中的核心樞紐角色,推動人民幣在環球金融體系中更廣泛的應用,並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