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76年來經濟科技成就
今天是新中國成立76周年國慶日。76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鬥,國家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一步步發展成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令人讚嘆。多位商界人士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不約而同地表示,過去幾十年來,國家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及外交等各領域綜合國力持續提升,這充分展現國家制度與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他們相信,只要堅持改革發展,國家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大公報記者 李永青
談及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表示,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確實來之不易。他說:「76年風雨兼程,中華民族以堅定的信念與不懈奮鬥,走上了世界舞台中央的復興之路。」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今天昂首闊步地「強起來」,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更是一個民族自我重塑、自我超越的壯麗史詩。
十四五期間經濟增35萬億
盧金榮指出,今天的中國不僅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更在製造業、貨物貿易和外匯儲備三大領域穩居世界首位。同時,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位居全球第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從四通八達的高鐵網絡,到神舟飛船探索太空,再到5G、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生命科學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正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引擎」,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從過去的「跟跑者」變為今天的「領跑者」。這些成就的背後,凝聚着14億人民的智慧與汗水。
盧金榮指出,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當今世界百年變局與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之際,中國展現出強大的戰略定力與發展韌性。「十四五」期間的成績單顯示,前四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達5.5%,五年間經濟總量增長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再造了一個「長三角」的經濟規模,堪稱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些數字並非冰冷的統計,盧金榮強調,這是中國制度優勢、市場潛力和人民奮鬥精神的生動體現。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創新驅動活力釋放,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資本市場吸引力增強,國際合作日益深化,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最稀缺的「確定性」。他認為,中國正通過制度創新、結構升級和開放共贏,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嶄新的範式。
先進製造業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接受大公報訪問時,也回顧了國家發展的歷程。他指出,1949年建國初期,中國經濟仍相對落後,國內生產總值(GDP)僅123億美元,位列世界第77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如同裝上引擎般迅猛發展,不僅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更從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大國,壯大為舉足輕重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切離不開幾代領導人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早在八十年代就在內地設廠的林宣武,親身經歷了國家一步步走向富強的歷程。他表示,早年中國的產品種類不多,產銷量也有限,但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道路,建成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大多數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林宣武認為,獲此佳績,得益於國家的長遠眼光,特別是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為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發揮了關鍵作用,推動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從「跟跑」轉向「並跑」甚至「領跑」。
他相信,在國家、企業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假以時日,中國在高端芯片、光刻機、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領域,有望與外國先進水平「打成平手」,甚至實現彎道超車,真正成為「智造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