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投資氣候韌性是指在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時,增強社會、經濟和環境系統的能力,以適應和恢復的投資策略。這些投資同時需要公營及私營機構的支持,「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舉行期間,匯聚來自各方面的專家,探討氣候韌性基建的投資現狀。
Liquidity and Sustainability Facility主席及創始人Vera Songwe表示,氣候韌性基建在過去五年有很好的增長,但實際上仍比真實需要為小。事實上,投資於具有韌性的基礎設施,能夠抵抗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升級排水系統、海堤和交通網絡等。投資於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以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發展中國家這不僅能創造就業,整個經濟體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巴克萊全球可持續與過渡融資主管Daniel Hanna則強調了監管機構的重要性,他認為監管機構除了制定法規,也需要公布充足的資訊,又認為這方面香港金管局做得不錯,一直披露足夠的資訊讓投資者了解項目的風險及回報,因而看到香港吸引了不少機構投資者將資金投入綠色債券。
Convergence亞洲區主管及高級顧問Ritesh Thakkar則認為,必需吸引更多的私人資本參與。他表示,亞太地區在氣候韌性基建的投資明顯較多,特別是在一些新興市場,原因是發達國家的融資成本較高,阻礙了氣候韌性相關的投資。但其實太陽能、風能、電池、農業等項目都能吸引大量的私營投資者,市場要做的是把非商業項目變成能帶來回報的商業項目,這樣就能把私人資金吸引到他們還未曾投資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