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第十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專題分組論壇上,迪拜金管局總裁施衛民(Mark Steward)在專題分組論壇上指出,投資綠色環保基建項目,對公營或私營機構而言都十分吸引,但當中也有一定風險,例如極端天氣會為一些投資項目的進程帶來風險。作為監管者需要為市場及投資者提供更充分的資訊。
氣候變化帶來巨大且嚴峻的影響,不僅需要適時升級現有的基建資產,還需要建造採用科技的新基建項目以減輕氣候影響。但高昂的預期成本和風險、甚久的項目工期、不確定的收入流,以及資訊與能力缺口等挑戰,都有可能阻礙資金流向綠能基建項目。
施衛民強調,更多的資訊能讓投資者理解投資項目的風險及回報,而且監管機構需制定法律框架,監督集體投資計劃經理的行動,要讓他們明確告訴投資者錢花在哪裏,而且這些監管必須全球一致,要達到這個目標雖然困難,但這是未來的發展所需。
早前證監會與迪拜金管局簽訂諒解備忘錄,深化雙方在各自市場監察和監督集體投資計劃經理方面的合作,施衛民亦有出席,而且他更曾於2006年加入證監會,出任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亦曾是金融糾紛調解中心的非執行董事。
外匯基金重視可持續發展投資
有關監管機構披露資訊的重要性,「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舉行期間有不少專家強調香港金管局在這方面做得出色。據了解,香港金管局除了在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公開了其在氣候投資方面的相關資訊,其中包括外匯基金承諾於2050年或之前達至淨零排放目標,以及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因素納入其負責任投資策略,以提升投資組合的長期韌性和尋求促進正面氣候成果的投資機會。
香港金管局一年多前已推出首階段《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為業界提供評估工具,令市場參與者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決策中有據可依,釋除「漂綠」的憂慮,從而促進更多資金流向相關活動,而且今年9月金管局更實現分類目錄的持續更新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