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昨日在京開幕,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左)向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中)頒發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
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1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丘成桐、姚期智等4位菲爾茲獎得主,3位諾貝爾獎得主、2位圖靈獎得主領銜出席。
數學是基礎科學的重要基石,如何培養世界一流的數學人才、加快創科發展,丘成桐日前接受《大公報》獨家訪問時表示,中國的年輕數學本科生已經具備世界一流的水平,他相信這批年輕學者2034年有望獲得菲爾茲獎。他說,香港的大學中有很多優秀人才,關鍵在於怎麼留住他們在本地發展。
他指出,香港中文大學致真學院的成立,充分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優勢,通過效仿清華大學求真書院的培養模式,希望培養頂尖數學科學人才。丘成桐強調,應減少對科技創新的束縛,為富有創意和想法的年輕人提供廣闊空間。他坦言,中國學術資源最好的地方還是在京滬,未來應推動清華、北大、復旦等與香港更密切交流與合作。\大公報記者 孫志、蘇雨潤 實習記者 黃海媚
創科不能用做生意方法來推動
「回顧過去,香港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培養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數學家,這批學者大多是到美國去留學,其中不少回到香港幫忙。」作為「國際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的丘成桐對《大公報》表示,198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物質財富快速積累改變社會風氣,大眾對基礎科學的研究熱情驟降,香港科研發展陷入停滯。199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出於多方面考慮,成立多所大學。這些學校發展態勢良好,匯聚許多優秀教授,培養出不少出色學生。
「回歸以後,香港以房地產跟金融為主要的開發方向。」丘成桐直言,香港雖然提出要加強高科技發展,但事實上數碼港更像是科技概念的房地產項目。他進一步強調,香港的科創發展不能用做生意的方法來推動,香港的大學中有很多優秀人才,但關鍵在於怎麼留住他們在本地發展。「我去深圳的很多公司,發現都是香港年輕人創辦的,這些青年本來可以留在香港,但深圳很明顯有很好的條件讓他們去成長。」
應減少官僚體制對創科的束縛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賦予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丘成桐建議,香港應減少官僚體系對科技創新的束縛,為富有創意和想法的年輕人提供廣闊空間。他舉例稱,在香港開辦科技公司,若想獲得政府資助,需辦理繁瑣手續;在深圳流程簡便得多,美國限制則更少,一些美國學生讀書期間就可創業並獲得投資,過程靈活,規則寬鬆,旨在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香港需營造更加開放的科研環境,為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提供有力支持,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
香港有才華學生多 可惜很少讀數學
「黑暴事件之後,香港受到很大的創傷,恢復要花時間。」丘成桐坦言,中央應該實行更多的資助香港教育的政策,年輕學生的培養是個很重要的事情,應該通過培養學生讓他們重新成長起來。他表示,香港有才華的小孩子很多,但是他們更多是想去從事金融、房地產等領域,對讀書做研究興趣不大。「我們致真學院現正招生,香港的孩子報名的非常少,這是很令人失望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改變這個情況。」
談到兩地高校發展合作,丘成桐認為,香港政府近年撥款不夠寬裕,香港各個大學獲得的資金支持,遠遠比不上內地高校,因而發展漸漸慢下來。直到今天,無論在聲望或實力上,發展勢頭漸漸不及內地的清華和北大了。
丘成桐提出,未來應該不斷推動清華、北大、復旦等幾個大學跟香港的大學更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香港高校不應只着眼於廣東的資金和政策來尋求合作。丘成桐建議,中央也應鼓勵香港高校多與內地高校互動,這樣才能讓香港真正成為國家的一部分。「致真學院對香港學生有傾斜,我希望他們可以多申請,我們會優先把名額留給有香港居民身份證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