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與內地的聯動結合,能實現「研發在香港、轉化在內地」的獨特優勢。
中美貿易戰角力之下,香港繼續捕捉新機遇。畢馬威香港區首席合夥人及中國副主席張頴嫻接受《大公報》專訪時形容,香港的適應力一向強勁,在面對世界大局轉變,反而更能凸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超級聯繫人」的重要角色。她提到,在「一國兩制」基礎、互聯互通機制下,香港與內地的聯動結合,實現「研發在香港、轉化在內地」的獨特優勢。\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互聯互通機制自2014年推出,以閉環模式運作,為上海、深圳及香港提供跨境交易基礎設施,透過連接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允許兩地投資者在各自市場的監管體系下進行交易。
創科生產與內地共同發展
張頴嫻表示,香港藉着背靠祖國、連接國際的優勢,達至雙循環的效果,同時在互聯互通機制下,本港金融市場可以更好與內地對接,甚至在個別領域例如創科、生產等,借助香港本身的優勢,並配合內地的重點共同發展。
「香港地方細小,但在世界級研究實力較強,反觀內地擁有的是龐大市場,人力資源比香港豐富,而具產業鏈相對完整。」張頴嫻認為,香港與內地可以互相結合,從而做到「研發在香港、轉化在內地」,再把產品通向全球。她相信,這種方式可以應用在不同範疇,例如資金互聯互通、技術自由流通等。
「一國兩制」方針是國家賦予香港的獨特之處,張頴嫻表示,在國家發展大局上,除了希望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亦希望引進國際企業落戶內地,香港正好在當中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供應鏈改變 企業轉型需求大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升溫、貿易戰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影響環球經濟表現。「雖然一些關稅政策持續改變,但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肯定有機遇,畢竟所有企業都要審視自身供應鏈的情況。」張頴嫻指出,關稅事宜存在很大的複雜性,畢馬威會協助企業了解業務調整或轉型的需要,可幸的是,在緊張的地緣政局之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凸顯重要性。她續說,香港具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屬於自由開放市場,配合多年來累積的金融專業經驗,能夠讓企業作出重整。
此外,張頴嫻提到,中美貿易戰亦加速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角色。例如,人民幣跨境結算、人民幣相關債券發行、數字人民幣試點措施等,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