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惠譽對中資銀行評級
在中美貿易戰升級、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內銀股憑藉穩健的資產質量、高股息率及政策支持,成為資金避險的重要選擇。雖然四大行首季表現差過預期,但富瑞中國經濟學家兼中國金融地產行業首席分析師陳姝瑾表示,在宏觀經濟承壓背景下,內地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將維持平穩,降息降準幅度料趨理性,疊加財政注資強化資本,大型銀行憑藉穩定派息及高股息率優勢,仍為金融板塊首選。\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內地四大行日前公布2025年首季業績,業績反映行業整體呈現「盈利分化、息差承壓、資產質量穩健」三大特徵。四大行中,僅農行(01288)純利錄得按年增長,其他三行純利均出現下跌。雖然淨息差進一步收窄,但資產質素保持穩定,不良貸款比率持續下跌。不過,隨着美國掀起關稅戰,全球經濟受到衝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年初的3.3%下調至2.8%,其中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1月預測的4.6%下調至4%;美國則為1.8%,較1月下降0.9個百分點。
股息率約6% 具避險功能
市場憂慮美國經濟衰退,美元急貶,資金避險持續從美債流向日圓、瑞郎及黃金。而港股經過4月初急跌後,近期回穩,但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下,內銀股穩定的派息政策、可預測的盈利能力,其避險功能值得關注。事實上,多隻內銀股今年3月底公布全年業績時,均增加派息,加上股價隨大市於4月初急跌,股息率普遍升至6%以上,如建行(00939)股息率達6.817%、工行(01398)為6.209%、中行(03988)為6.023%、農行略低亦有5.475%。不過,投資者希望收息,就要留意內銀何時除淨。
除股息率外,投資者亦十分關注內銀業績前景。陳姝瑾表示,儘管中美貿易摩擦持續、消費及房地產市場疲軟,企業盈利增速在通縮環境下或進一步承壓,個人及企業資產負債表亦面臨惡化風險,但政策幫扶措施及銀行對不良確認的寬鬆處理,將緩衝潛在風險。她預計,今年整體不良貸款率不會顯著上升,「當前銀行對企業和個人的紓困支持,疊加不良確認標準調整,報表端不良率將保持平穩」。
息差收窄影響可控 利潤穩定
對於市場關注的降息降準預期,陳姝瑾分析稱,政策制定層評估貿易戰對經濟衝擊可控,尤其考慮到房地產下行周期中經濟仍展現韌性,預計貨幣寬鬆幅度將較審慎,「大幅降息降準概率較低」。她指,銀行貸款利率及淨息差可能延續下滑趨勢,但銀行將通過下調存款利率、拓展債券交易及非利息收入等方式對沖影響,四大行全年盈利或出現微跌,但仍然平穩。
針對近期財政部向大行注資,陳姝瑾指出此舉主要出於防範系統性風險考量,而非緩解短期資本壓力,「當前大行資本充足率穩健,除非未來2至3年出現大的金融風險,否則再注資需求有限」。
在投資策略上,陳姝瑾強調大行(尤其四大行)仍是板塊首選,主因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背景下,保險等機構對高股息資產配置需求增強,「預計銀行全年利潤同比持平或微降,派息率雖有不足10%的下調空間,但股息率仍顯著高於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避險屬性突出」。她重申,內銀股經營穩定性與股息優勢,將在低利率環境中持續吸引避險資金流入,建議投資者關注大型銀行配置價值。
總結來說,內銀股在貿易戰陰影下展現出強勁的防禦性。政策托底經濟、財政注資強化資本、高股息率吸引避險資金,三大因素共同支撐其投資價值。儘管短期盈利增長空間有限,但穩定的現金流與股息回報,使其成為動盪市場中的核心配置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