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過去5年公布的懷疑假學歷個案數目比實際少14宗
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局)被揭辦事粗疏,效率有待改進。新一份審計報告指出,評審局過去5年向警方共舉報113宗懷疑假學歷個案,但評審局年報公布的個案數目比實際少14宗,其中在2019/20年度少報個案最多,達8宗。評審局在訂定合約方面亦有不足,除了一份在去年6月簽訂的大廈管理合約外,其他外聘協議或合約均沒有涉及維護國家安全的特定條款。
外判合約多欠維護國安條款
報告發現,評審局在2023至24年度向警務處舉報的32宗懷疑虛假學歷個案中,由收到表面證據到正式舉報日數介乎0至172天不等,平均為73天。
報告披露評審局過去5年處理的2.4萬多宗學歷評估個案中,逾兩成沒有在目標時間內完成處理,需時最長個案延遲了394個工作天。報告提到截至去年底,評審局與外界例如服務提供者、專家及獨立顧問等簽訂的協議或合約中,除了一份在去年6月簽訂的大廈管理及保安服務合約外,其他有關協議或合約均沒有涉及維護國家安全的特定條款。
報告顯示兩名評審局大會成員在部分委員會會議的出席率低於50%,其中一人更連續兩屆任期缺席過半會議,但仍獲再度委任。審計署建議教育局未來委任時需考慮出席率。招聘程序亦存在漏洞,2019/20至2023/24年度間,75個職位空缺中,55個平均需146天才填補,兩個更懸空逾一年。此外,有面試小組成員申報與應徵者存在利益關係後,仍參與評分並推薦聘用,違反內部政策且無紀錄,偏離理據。
至於員工流失,在2023/24年度員工流失率達21.1%,較目標的15%高出6.1個百分點,離職主因包括薪酬偏低及事業前景有限,審計署建議改善薪酬架構及員工發展計劃。
審計署建議評審局採取措施,確保年報所載懷疑虛假學歷個案數目準確,並加強處理懷疑虛假學歷的指引,另外亦需要就涉及維護國家安全事宜加強指導及管理。\大公報記者 馮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