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硬科技領域頻頻顯露頭角。圖為去年6月12日,觀眾在第十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參觀超聲治療機器人。\新華社;下圖:2023年3月,在江蘇蘇州舉辦的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復宏漢霖攜多款創新生物藥亮相。
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迅速崛起,憑藉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發優勢,一批生物醫藥民企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吸引海外公司頻繁交易。今年2月6日,上海生物製藥企業復宏漢霖發布公告,該公司與印度製藥企業瑞迪製藥達成在研生物類似藥HLX15歐美市場授權,這項授權交易總金額超過1億美元。
據投行Stifel的數據,2024年大型製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有1/3來自中國,兩年前這個數字為12%,這一勢頭有望在今年持續。美國媒體表示,來自中國的力量已無法忽視,更直言「中國創新藥迎來DeepSeek時刻」,意思是除了AI領域,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同樣有了世界級突破性進展。\大公報記者 孔雯瓊
近年來,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全面支持生物醫藥企業以及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的監管體系、機制提出具體指引。2024年7月,國務院發布《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全鏈條強化政策保障,統籌用好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投融資等政策,優化審評審批和醫療機構考核機制,合力助推創新藥突破發展。
中國創新藥超億美元授權國際市場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生物科技企業開始向全球製藥巨頭授權自主研發的藥物,標誌着中國在全球醫藥產業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今年2月,上海生物醫藥企業復宏漢霖與世界上最大的仿製藥製造商之一瑞迪製藥(Dr. Reddy'S Laboratories S.A.),就自主開發的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在研達雷妥尤單抗生物類似藥HLX15(重組抗CD38全人單克隆抗體注射液)簽署授權許可協議,交易總價值超過1億美元。
復宏漢霖首席商務發展官兼高級副總裁曹平向大公報表示,HLX15是強生達雷妥尤單抗生物類似藥候選藥物。根據IQVIA(全球最大製藥諮詢服務公司之一)最新數據,2023年,達雷妥尤單抗於全球範圍內的銷售額約為106億美元。目前全球尚未有達雷妥尤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HLX15有望成為全球首個達雷妥尤單抗生物類似藥。「HLX15的差異化布局,疊加合作夥伴的本地化經驗,將為中國生物藥的全球競爭力提供新範式。」
十年後:美國許多藥物來自中國
除了復宏漢霖,過去兩年,包括阿斯利康、GSK和默沙東在內的大型製藥集團都與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簽署了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授權協議,中國生物藥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美國《華爾街日報》早前的一篇報道透露,美國生物製藥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去年宣布,其一款新藥在肺癌治療試驗中打敗了美國默克公司的一款最暢銷的抗癌藥物。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該新藥是由一家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研發並授權。《華爾街日報》對此表示:「這一結果是生物科技行業的分水嶺,來自中國的競爭力凸顯。」
從一系列數據不難發現,來自中國的競爭直追美國。據投行Stifel的數據,2024年大型製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有1/3來自中國,兩年前這個數字為12%,這一勢頭有望在今年持續。生物醫藥行業研究機構DealForma數據顯示,2020年,在價值5000萬美元或以上的醫藥行業交易中,涉及中國的比例還不到5%;而這個比例在2024年已經上升到近30%。Stifel預計十年後,許多進入美國市場的藥物將源自中國實驗室。
高盛發布了一篇關於中國生物科技的深度投資價值分析報告,表示持續看好中國醫療健康板塊中的生物科技領域,中國創新力量正在並將持續獲全球認可。該份報告中還提及了再鼎醫藥、傳奇生物、諾誠健華、百濟神州和信達生物這些頭部公司成為優選標的。展望2025年,中國企業有望在更廣泛治療領域的創新能力將持續獲得國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