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物理治療:拆解痛症三迷思\註冊物理治療師 許卓寧

時間:2025-04-20 05:01:30來源:大公报

  圖:合適的運動能有效提升長者關節穩定性。

  「年紀大,自然會痛。」這句說話看似合理,實則是不少人對長者痛症的錯誤理解。事實上,慢性痛症固然在長者群體中普遍存在,但並不等同不可逆轉或無法改善。

  根據世界慈善協會早前公布的一項本地調查,逾八成50歲以上人士曾經歷痛症困擾,當中超過七成屬慢性痛症,即痛楚持續三個月或以上。更有四成人表示痛症持續超過兩年,而當中近一成五人士從未尋求專業協助,選擇自行處理或默默忍受。

  作為一名臨床物理治療師,筆者希望藉此機會解構三個常見的痛症迷思,讓讀者明白,長者痛症並非無可避免,也絕非「忍一忍就會好」。

  迷思一:年紀大就一定會痛

  破解關鍵:痛症可預防,亦可治療

  雖然年齡增長與身體機能退化相關,但痛症並非自然老化的必然結果。慢性痛症往往源於肌力不足、關節勞損、活動模式不當或舊患未癒等問題。透過物理治療的介入,包括肌肉強化訓練、改善姿勢及功能性活動調整,患者可有效紓緩痛楚,甚至重拾生活質素。

  有調查指出,最常見的痛症位置包括膝關節、腰背、腿部及肩頸,這些問題大多可透過針對性訓練與專業治療得以改善。

  迷思二:痛就要休息,少郁為妙

  破解關鍵:活動不足將加劇問題

  不少患者誤以為休息有助紓緩痛楚,事實上,長期缺乏活動會令肌肉進一步流失、關節活動受限、循環減慢,結果反而令痛楚惡化。痛症或影響長者的社交生活及情緒健康,形成身心惡性循環。

  根據國際運動醫學指引,長者應每周進行不少於三次阻力訓練(如彈力帶運動、椅上站立訓練等),配合每周五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步行、水中運動等),每次約30分鐘。合適的運動能有效提升關節穩定性、改善身體機能,並促進情緒健康。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設計個人化、可持續且安全的運動計劃,協助他們「動得其法」,緩解痛楚。

  迷思三:止痛藥就足夠,毋須接受治療

  破解關鍵:治標不如治本,尋找痛源才是關鍵

  止痛藥只能短暫紓緩症狀,無法根治問題。長期依賴止痛藥可能導致藥效減弱、出現副作用,甚至影響肝腎功能。若未處理引發痛楚的根本原因,痛症便有機會反覆發作,甚至惡化。

  物理治療的核心價值,在於透過詳細評估,找出痛症源頭,並配合針對性治療,包括關節鬆動手法、神經鬆動技術、牽拉放鬆、運動訓練及功能重建等。更重要的是,物理治療師會教授患者正確的姿勢及日常動作技巧,從根源改善問題,預防復發。

  痛楚是身體發出的警號,應該認真對待。若長者長期受痛症困擾,影響生活質素,應及早求助,尋求專業支援,而非盲目忍耐或單靠藥物止痛。

  長者並非注定要與痛楚共存。只要糾正錯誤觀念,配合專業治療與持續鍛煉,便能有效控制痛症,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